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德意日三大法西斯軸心國及其仆從國、反法西斯聯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間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二戰後的日本外交
二戰後,日本的首要外交目標是開展經濟外交,這與日本的經濟強國戰略密不可分。二戰後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冷戰前,冷戰前半段。日本奉行以經濟為中心的外交戰略。第二階段是冷戰結束前後,日本基於“政治大國”概念和“正常國家論”推行“國際國家”外交路線。第三階段,日本奉行基於“大國”政治訴求的戰略外交和價值觀外交。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外交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的經濟和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1971 6月17日,日美簽署歸還沖繩協議後不久,美國總統尼克松突然宣布訪華。壹個月後的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實施“新經濟政策”,將“布雷頓森林體系”改為“牙買加體系”,作為美國擺脫困境的措施。此時的佐藤政權已經在西方落下帷幕,內閣支持率下降到35%,不支持率達到46%。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內閣於1972年7月6日正式辭職。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日本政黨政治出現了“朝野勢均力敵”的政治局面,極大地削弱了執政的自民黨控制國會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對自己的經濟大國地位越來越不滿,開始尋求成為政治大國。日本的政治大國戰略是經濟戰略發展的表現和結果,也是在經濟成功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的國家戰略。這壹戰略基於“經濟大國”與“政治大國”之間的以下邏輯聯系:作為經濟大國,有能力努力成為政治大國,也應該成為政治大國;前者為日本制定新的戰略目標提供了依據,後者則論證了日本對外宣示這壹戰略目標的合理性。這種長期的政權不僅確定了“政權”的目標,而且實現了重大的政治轉折。而且國內政局相對穩定,內閣支持率顯著提升,創造了自民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