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在雲南歷史悠久。經專家考察,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雲南臨滄滄源巖畫中發現了雲南早期戲劇的影子。在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大王巖原始巖畫、晉寧縣石寨山古墓中的意象圖像、傣族彜族傳說中,也都有戲劇的影子。雲南的壹些專家也認為,人類的發源地元謀是戲劇藝術的另壹個搖籃。
最大原生態
雲南民族戲劇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專家認為,雲南民族戲劇的原生態是中國戲劇的壹大特色。它的原生態劇有:動物類劇、勞動類劇、祭祀放逐類劇、遊戲類劇。這些戲劇形式大多是當地特有的,流傳至今。這種原生態的戲劇不僅體現在白、傣、彜、壯四大民族戲劇中,還有很多。
雲南戲曲融入地域文化
雲南漢族的主要地方劇種——滇劇,形成較早,孕育時間較長,命名較晚。明代稱“點曲”,辛亥革命前稱“唱戲”、“演戲”、“點曲”或“雲南戲”。後來由於外國劇種傳入雲南,為了區別,民國時期出現了滇劇這個名稱。雲南戲的音樂曲調來源於全國各種響亮的曲調,其曲調以絲弦、向陽、胡琴為主。雲南戲以昆明為中心,遍布大理、保山、騰沖、臨滄、楚雄、蒙自、個舊、玉溪、通海、曲靖、宜良等地。近幾十年來,雲南戲曲也改編、制作了壹些優秀劇目。
花燈戲和雲南戲壹樣有名。其發展史可謂是壹部綜合分化史。它在雲南省很流行,在四川省和貴州省的部分地區也很流行。它是壹種以歌舞為主要形式的戲劇,流傳至今,發展於清代前後。花燈是從宗教社火活動中分化出來的藝術活動,以舞、唱、走為特征。花燈的演唱由明清民歌、雲南民歌、省外民歌和其他曲調三部分組成。
雲南戲和花燈戲之所以能被稱為“大劇種”,不僅在於它們的廣泛影響,還在於它們自身的發展和成熟,還在於它們對其他民族劇種的影響。
雲南“四大國劇”
白戲是雲南大理白族人民的壹種戲劇形式,流行於大理、雲龍、洱源三縣,原名“吹吹腔”、“大本鐘曲”,是受雲南戲曲影響的白族民歌,有30多種曲調,配以嗩吶。語言既有白語,也有漢語,有200年歷史的傳統劇目很多。
壯劇,雲南壯劇是壯族民間歌舞小調,受廣西壯劇、漢劇影響,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演出。除了常見的二胡、三弦、鑼鼓外,還有壹些特色樂器,如地方二胡、地方鑼鼓、芒鑼、脆鼓、大號等。
傣劇流行於雲南德宏自治州。傣劇是從民間歌舞發展而來的,它的劇目包括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傣族戲劇分為德宏傣族戲劇和西雙版納傣族戲劇。德宏傣戲大致可以分為男聲和女聲,每壹種都有細分。根據表演者的角色和年齡,他們的唱腔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地域也造成了不同的戲曲曲調。
流行於楚雄地區的彜劇,也受漢劇影響,同樣以歌舞形式表演,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他的第壹個劇本《阿佐的分離》,是乾隆年間根據民族宗教經書寫成的。彜劇的風格以民族特色和歌舞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