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也叫端午和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時節、崇武節、五月節、玉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拉節、詩人節、龍舟節等。雖然名字不同,但總體來說,各地人民的風俗是相似多於不同的。
端午節習俗:
采藥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壹。民間傳說認為,端午節陽氣十足,是壹年中草木中藥最旺盛的壹天,端午節藥味十足。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端午采藥,擺各種花草驅邪,由來已久。這種習俗在漢代影響廣泛,後來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西漢末年,“大戴李記”?夏寫道:“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龍舟比賽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和娛樂項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船比賽。“龍舟”壹詞最早見於先秦古籍《穆傳》卷五:“乘鳥舟,龍舟浮於沼中”;《九歌·向君》中“今駕飛龍北,駕我路到洞庭”,“石瀨淺,飛龍婉約”。學者認為文章中記載的“飛龍”就是龍舟。這些龍船壹般沈在河湖底,有的放在陸地上的木架上,用腳手架保護。每年五月初壹左右,龍舟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到五月初五參加比賽。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民俗。粽子,又稱“餃熟”、“粽拌”、“筒粽”,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艾葉芬芳馥郁;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見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到處陽光明媚。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古代的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在晉代,它成為端午節慶典的食物。
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院,眉毛插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通竅壯骨散結、殺蟲殺菌的藥物。菖蒲葉呈劍狀,插在門口可辟邪,故方士稱之為“水劍”,後有習俗引申為“普劍”,可斬千邪。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插在門口能讓妳健康。
午間浴蘭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老習俗,但本文中的蘭花並非蘭花,而是飛機草或菊科草本植物,有壹種香味,可煮可浴。《九歌·雲中》也有“沐浴蘭花湯會讓妳芬芳”這句話。《荊楚紀年》:“五月五日,謂之蘭浴節。”《五雜記》記載,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為“沒有蘭花湯”。後來壹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藥洗澡。在廣東,孩子用艾草麥藥,或用艾草、香蒲、玉蘭等花草煮洗。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去河流和海灘洗澡,這被稱為洗龍船水,以沖走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