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五個區、縣、市的人文風情基本相同,有大量五邑籍的華僑華人團結在壹起,被海內外稱為“五邑”。可以說,中國內地江門市行政區的設立,是以海外“四夷”華僑的認同為基礎,逐步得到國內行政區劃的認可,並最終定型。雍正十年(1732),新會縣的尊名都、新化、古老都三都和開平縣的雙橋渡、古伯渡山治劃地建鶴山縣。很明顯,鶴山也位於新會縣和開平縣,意思是“四市”,也包括鶴山。同理,赤溪堂從新寧縣分出,意為“四夷”,也包括赤溪。相反,現在江門人認為“四溢”和“五邑”不壹樣,是因為江門有兩種粵語,壹種是廣府話,壹種是四溢話。四溢話流行於臺山、新會、開平、恩平壹帶,就在鶴山外,故得名“四溢話”。在文化獨特性上,我們不能放棄“思藝”之說。如果過分強調“五邑”,容易導致四溢方言的矮化,失去江門獨有的特色,對江門來說是壹大損失。“思藝”代表了江門獨特的歷史、語言和文化。而且,既然廣義的“四意”也可以包括鶴山,又何必“推陳出新”,宣揚五邑之說呢?!心若有異,縱“五城”不可使同;有團結之心,不能說“四城”。今天江門有五個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包括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有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三個縣級區。五邑大學的名字好像跟不上江門行政區域的調整,還是叫四溢大學比較好,更能體現江門獨特的地域文化。鶴山市與四市也是分開的,不要以為“四市”不包括鶴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