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安徽人都十分喜歡聽戲曲,尤其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許多徽州人以經商為主。徽州人出外打工賺了錢之後會將壹些錢財和精力用於聽戲曲的事情上面,這種現象形成了徽州非常獨特的文化景象。後來徽調被傳到了北京,為了迎合北京的觀眾逐漸形成了京劇,而漸漸這種新的唱法引起了大家的喜歡,從此京劇取代了徽調。
壹、徽調的發展徽調自從元朝末期就受到了大家的喜愛,而且徽州人壹直將徽調當作最正宗的曲調,許多徽州的官員和商人、學者都十分的喜歡昆曲,並且還參與曲詞創作,有些人還創辦了昆曲班。到了明朝末期,昆曲流行到了全國各地,許多有名的戲曲演唱者都進入徽曲班演唱。為了滿足大家的娛樂生活在,許多富商家裏都養了自己家庭的戲園子。在清朝對於昆曲的要求更是十分的高,不僅會請名師來教自己家中的戲子唱法,還要求唱腔以昆曲為主,但是必須同時還要會其它的各種唱腔。尤其在乾隆時期,戲曲演唱者不僅要會徽調、還要會秦腔、二黃等唱腔。
二、京劇的發展隨著徽調進入北京,立即受到了北京人民的歡迎。徽班能在北京立穩腳跟並不是因為徽調的原因,而是多種不同的聲腔給人們帶來新鮮的感覺。為了迎合不同品味的觀眾,戲班的人員不但會唱徽調還會唱安慶二簧調、京腔等等當下最時尚的小曲。本來喜歡正宗徽調的人士聽到這些地方特色的曲調也十分的震驚,無不拍手稱贊。因為大多數的老百姓喜歡熱鬧的場面,而徽調的曲風太過冷清,所以漸漸的徽調就退出了舞臺。而徽調以另壹種新的方式,融合著各種唱腔的折子戲-京劇誕生了。京劇以秦腔與徽調兩種唱腔融合而成。而演奏中的笛子由京胡來取代。從此京劇在北京發展起來,逐漸取代了徽調。
京劇融合了各種唱腔的精髓而成,因為受到了上流社會人士的肯定而在人民群眾中流行起來。徽調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而逐漸的萎縮,許多唱徽調的人員也改唱京劇,所以徽調慢慢的被京劇所代替。京劇也以獨特的魅力成為中國的國粹,受到了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