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舞龍的類型

舞龍的類型

湛江東島舞龍

“舞龍”是流行於湛江市郊東海島(雷州文化區)的漢族民間舞蹈。它起源於明末清初,盛行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是大型的廣場藝術。

過去,在農歷新年的中秋節,或年底的收獲季節,當地人會在街頭或廣場表演“舞龍”,每次表演將持續三個晚上。

“人龍舞”是中國舞龍的壹種,但都是由人組成的,龍的頭、身、尾都是由人體組裝而成。龍首由壹個高大威猛的小夥子和三個孩子組成,分別代表龍舌、龍眼和龍角;龍身由成人支撐至仰臥兒童,分段連接;龍尾也是壹個大人,肩上扛著個孩子,兩腳叉開露出龍尾。表演者頭戴黃紅相間的頭巾,身穿短腿龍服,胳膊和腿上綁著繃帶,看起來結實有力。

這種“舞龍”壹般有十幾米長,五六十人組成,有的有幾十米長,幾百人甚至幾百人組成。跳舞時輕盈靈活,動作粗獷有力,猶如活靈活現,時而左右轉動,時而舞動珍珠,時而搖尾巴搖頭。

近年來,當地藝術家還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蹈形式、音樂、節奏等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過雲”、“龍滾浪”等表演節目,使之更加完善,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東海壹絕”。

疫區

湛江市郊東海島地區。

特性

舞龍是壹種傳統舞蹈,人們穿著特殊的衣服,形成龍的形狀。每到中秋節,當地民眾會自發組織舞龍,以鑼、錢、鼓等打擊樂器為節奏。人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深刻體現了龍的威嚴和大氣,宏大而精彩。

湛江雷州神堂舞龍

湛江雷州神堂舞龍申遺成功。

神堂舞龍是清朝嘉靖年間神堂先民創作的大型喜慶舞蹈。作為中秋節狂歡夜(農歷八月十五、十六夜)的壓軸節目,已經延續了500年。表演隊由數十人或數百人組成,身著黃色或青色服裝,配以紅色中式胸衣或腰帶。經過打扮,就變成了黃龍或者青龍。

人龍的構成分為三部分:龍首、龍身、龍尾。整個人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現分布於神塘鎮神塘尾。

歷史

相傳在明朝嘉靖五年(1526),當地有壹種成年人肩上扛著孩子,壹個個趴在肩上組成“人龍”,手持香,沿街表演慶祝的習俗。明清時期盛行於雷州地區九縣。

幾百年來,壹直傳承至今。

  • 上一篇:買回來的糍粑怎麽吃?
  • 下一篇:什麽行業有可能在未來的經濟增長中取代房地產行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