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可以理解這壹類恐歸族的心情。”驛泉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詢師阿端說,在物質社會的大環境下,人們習慣以金錢、成就來衡量壹個人,而現在壹些年輕人,尤其是農村出身的年輕人,大多都未能稱得上是事業有成,“太高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會令到他們心理發生變化。”
專家支招
“可以理解這壹類恐歸族的心情。”驛泉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詢師阿端說,在物質社會的大環境下,人們習慣以金錢、成就來衡量壹個人,而現在壹些年輕人,尤其是農村出身的年輕人,大多都未能稱得上是事業有成,“太高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會令到他們心理發生變化。”
應淡化春節的物欲色彩
從“盼歸”到“恐歸”,傳統習俗與現實生活碰撞之下的新產物,折射出不少深圳打工者心理層面的真實寫照,有對傳統節日與親情團聚的渴望,也有擺脫現實生活壓力的期望。人民網的評論認為,“恐歸族”的存在,是否表示有些春節習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需要改變?家庭對遊子是否要求過高?遊子自己是否過於虛榮?
阿端認為,壹個成熟的城市,應該擺脫單壹以金錢、成就衡量壹個人的價值觀,“在國外,服務生、工人都可以生活得很快樂,為什麽我們的壹些白領不可以?”
人民網評論說,從社會角度講,應該大力倡導符合收入實際的春節消費,倡導親情主導的春節文化,淡化春節的物欲色彩。
而從個人而言,阿端認為,小唐壹類的“恐歸族”首先要自我接納,認清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哪裏,“出人頭地是自己的需求,還是家長的需求?很多時候壓力是來自於自身,不排除家長會對子女有期待,但是歸根到底,父母對自己的真正最大需求是親情,而非財富。”
向父母坦陳自己的現狀
她建議,這類恐歸族在家的時候,先充分表達自己的孝心,有物質的表示當然最好,但有空幫父母做做家務,跟父母聊聊天、談談心,也不錯。“父母最自豪的可能不是孩子有多大成就,而是孩子對自己有多好。”
再回到小唐認為“未衣錦不能還鄉”的想法,有心理咨詢師認為,他們應該坦陳自己的現狀,畢竟越攀比自己越難過,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壓力,坦誠表達並不會丟臉,反而會換來別人的理解。
在上述的調查中,50.4%的人認為,人們應打破面子觀念,平安幸福才是親人最大的願望;64.3%的人認為,春節回家主要是孝敬父母,其他方面的開支可以盡量減免;51.1%的人表示,過年的意義更多在於家人團聚而不是送錢送禮;43.9%的人覺得,應該少壹些不必要的應酬,多陪陪父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