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試圖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智力行為,並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智力三元論。他認為,壹個完整的智力理論必須解釋智力的三個方面,即智力的內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斯騰伯格認為智力的內部構成涉及思維的三個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取成分。元成分是指控制行為表現和知識獲取的過程,負責行為規劃、策略和監控,如確定問題的性質、選擇解決問題的步驟、分配心理資源、調整解決問題的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受刺激,將信息保持在短時記憶中,比較刺激,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並做出判斷和反應的過程,負責元成分的決策;知識獲取組件是指獲取和保存新信息的過程,負責新信息的編碼和存儲。元成分在認知智力活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對類比推理過程的研究表明,推理能力強的人比推理能力差的人完成得更快更準確,但他們在解決問題之前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問題,而不是急於得到答案。
智能的第二個方面涉及到內部組件與外界的關系,指的是根據經驗調整所用組件使之受益的能力,或者說是經驗智能。經驗智能既包括有效處理從未見過的新奇事物,也包括自動處理熟悉的事物。當任務非常熟悉時,良好的性能取決於操作組件的自動執行,如閱讀、駕駛和打字時的自動編碼等。當任務不熟悉時,好成績取決於元成分對推理和解題的輔助方式。
最後,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是適應環境、塑造環境和選擇新環境的能力。這方面的智能也叫情境智能。為了實現目標,任何具有壹定智能的人都可以使用操作組件、知識獲取組件和元組件。但是,智力行為會因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的智力行為有不同的表現。比如,壹個人在實驗室解決物理問題所使用的知識和元成分,與他試圖擺脫尷尬處境、平息家庭矛盾所使用的知識和元成分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文化程度不高,可能很難清晰的表達自己是如何處理現實事物的,但卻非常擅長解決日常問題,比如解決人事糾紛,討價還價。從這個意義上說,情境智能也叫實用智能。
關於智力的研究請參考/course _ ware/psychology Cai/study/chap 06/chap 06 part 2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