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豎箜篌和臥箜篌,其中早期臥箜篌出現在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同壹起源,但其長形***鳴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壹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的弓演變而來,原以為最早產生於古埃及,始於西元前3000~前2000年間;西元前2000年傳入兩河流域,稱作Cank——但是在兩河流域的壹個西元前數千年的古墓裏,發現了豎箜篌的原形樂器,人們現在認為它是兩河流域的遠古居民發明的,後來才流入古埃及。這樣,豎箜篌作為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神聖樂器,有著近七千年歷史,比這更古老的樂器,豎起指頭來恐怕都多過那數。除了石哨、骨哨和骨笛,現在也只有塤和陶笛才能與箜篌(豎琴)平起平坐。至遲西元前1200年,豎箜篌已經定型(此後兩千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大變化),後來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壹帶流行,在東漢時傳入內地——實際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們中國人又設定出壹個“豎琴”的翻譯名稱罷了。
目前的轉調箜篌並非古董,其實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我國樂器改革家結合豎琴和古箏(也有壹些是琵琶和古琴的東西)並再創新的新生樂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種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並借鑒了豎琴的彈奏手法:采取坐姿,將***鳴箱置於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弦,由於左右同音雙排弦,等於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當方便;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和聲擁有豐富色彩。因為通過琴底巧妙的天平軸和平衡杠桿的聯系,左右雙排弦張力永遠相等,因此還能在中心音域通過左手彈撥,右手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各種音色變化的多種手法,並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這樣轉調箜篌既有古琴、古箏的韻味,能夠出色的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又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可以演奏壹切豎琴曲,並超而上之。凝視遠方,我們民族新興樂器的潛力是巨大的。
箜篌在外形上區別於豎琴的幾個特點: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豎琴長匣形***鳴箱,箜篌琵琶形***鳴箱;豎琴***鳴箱側面光禿,箜篌***鳴箱的左右兩面各有壹行雁柱;豎琴琴柱是圓柱,箜篌琴柱壹般是方柱。另外作為壹種裝飾,琴柱頂端有鳳凰首的壹定是箜篌。
確切的說,豎琴的***鳴箱是窄梯形的,邊緣比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連接在***鳴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雙面琵琶形***鳴箱要更大壹些,側面是垂直的,弦壓過雁柱連接***鳴箱下端——從遠處看去和豎琴確實容易混淆。
具體壹點,豎琴***鳴箱在左右方向上寬,在上下方向上窄,也就是比較扁,名之為“臥式”;箜篌***鳴箱在左右方向上窄,在上下方向上寬,也就是屬於側扁,名之為“立式”。兩者區別來源於單排弦和雙排弦各自的要求。這樣,從正前方看,豎琴***鳴箱的左右兩邊在琴體下部明顯的突出,像船的兩舷;從正側面看,箜篌的琵琶形***鳴箱則寬大如蒲扇;從側前方看,兩者形狀較像,但豎琴***鳴箱的下端會被琴柱遮住,其左下角或右下角會在琴柱的另壹邊露出來,而箜篌***鳴箱上沿和下沿的弧度卻有差異,或者琴柱下端因為插進了***鳴箱而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