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質量好,而是設計理念不同。當時英國海軍軍艦的設計理念是“速度即防護”,即他們認為壹艘好的軍艦應該具備對手所不具備的速度、航程和動力,擁有壓倒性的火力。當時由於德國海軍受到英國海軍的壓制,國內造船能力有限,補給壹艘船需要很長的周期。所以德國軍艦在設計上追求防護和生存能力。而且客觀來說,黃海海戰中,國產和英國軍艦是巡洋艦或驅逐艦,德國軍艦是戰列艦。日本沒有戰列艦生存是正常的。綜上所述,並不是說德國軍艦質量比英國軍艦好。
日本在大力建設海軍的時候,為什麽不像北洋艦隊那樣買幾艘定遠級和鎮遠級戰列艦?'
原因很簡單:日本沒錢。即使日本打敗了清朝,得到了賠款,賠款也不是壹次付清的。而且為了準備這場戰爭,日本向英國借了巨款(3000多萬英鎊,相當於654.38+0.5億兩白銀),所以光是還貸就幾乎抵消了獲得的賠款。另外,“戰列艦在海戰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壹概念的實際例子是甲午戰爭,換句話說,站前能輕易買到的戰列艦,戰後不壹定買得到。最後,日本其實買了兩艘君主國,但是建設周期長,要好幾年才能交付。
日俄戰爭時,俄羅斯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也能推翻日本聯合艦隊吧?'
理論上俄日戰爭中俄羅斯艦隊占絕對優勢,但實際上戰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基本被困死在海參崴。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因為英日同盟不敢走蘇伊士運河。他們繞過非洲的好望角來到亞洲。他們到達時,船的狀況很差,缺煤缺人,船底的寄生蟲大大拖慢了船速。再加上壹個對海軍知之甚少的總司令,打敗仗馬海戰也不是不能接受。
還有關於胡德·俾斯麥。百科上說胡德的甲板很薄弱,但當時的世界戰艦都是木質甲板。當然,木質甲板很脆弱,但話說回來,這種木質甲板真的能阻擋400毫米以上的炮彈嗎?'
沒有壹艘軍艦的甲板是木頭做的,但是上面覆蓋了壹層木頭防滑美觀。而且炮戰中炮彈直接打在甲板上的情況也不多。因為在那種情況下,炮彈與海平面的夾角基本都在60度以上,從彈道角度來說,射擊方要麽近距離使用高仰角的炮管,要麽距離極遠(也就是至少十公裏遠);戰列艦的主炮壹般不會有太高的仰角,而胡德是壹戰後期的產物,當時還沒有雷達,完全依靠光學測距儀進行遠距離炮擊是壹招。只能說是運氣不好被撞了。胡德是戰列巡洋艦,裝甲原本的保護目標不是戰艦主炮,所以甲板裝甲差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