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達自然節律變化、確立“十二月施工”的特定節日。四歲,春夏秋冬三個月,每個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季節制度,也是蘊含著豐富民俗的民俗制度。二十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歷通過歷史發展,吸收了幹歷的節氣作為歷法的補充,並通過“閏法”調整為符合回歸年,形成了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的由來
我國的占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完整而深刻的觀星文化。二十四節氣最初是根據北鬥七星的鬥柄旋轉方向制定的,北鬥七星循環旋轉,與季節的變化密切相關。北鬥七星由七顆星組成,即舒天、田璇、天極、天全、宇恒、開陽和耀光。因其曲折而得名。北鬥七星是北半球壹個重要的星座。北半球相應區域的自然節律是在北鬥七星周而復始地旋轉時逐漸變化的,因此成為古代人判斷季節變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