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家價值體系的爭論壹直是文化爭論的中心之壹。不僅是五四前後,也是80年代“文化熱”的中心話題。要理解這壹現象,20世紀中國文化研究的現有模式,無論是“革新與復古”、“啟蒙與救國”還是“激進與保守”,都沒有恰當地應用於20世紀的儒學論爭,它們對於理解20世紀儒學論爭的深刻根源只具有形式上的意義。“文化認同”或“文化心理結構”的提法,註重文化心理,忽視了客觀性的社會需求。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20世紀維護儒家價值的微弱而不屈的聲音,我們就可以理解,儒家倫理在現代社會轉型之後仍然處於焦點之中是很自然的,其必然性根源於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道德”與“現代性”之間的分裂以及克服這種分裂的要求。因此,在20世紀過程中對儒學價值的不斷肯定,本質上並不是中國所謂後殖民話語的壹種表現,也不是全球資本主義霸權話語或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思想意義的肯定,而是理論上對多元文化價值的認同和實踐中對現代化進程的壹種對待,是對價值理性和精神文明的深切關註,是對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執著追求的體現。在中國,仍然是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強烈需求,也是對啟蒙敘事道德性的人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