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農業的起源
原始農業從采集經濟發展到種植經濟。最早形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方是水稻,北方是谷子。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五谷六畜十二生肖)
第二,生產工具的改進:
1,原始社會:石器為主(雷)
2.商周:農具仍以石器為主(類)
3.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牛耕(出現於春秋末期,西漢中期廣泛普及)。
4.魏晉:灌溉工具被推翻。
5.唐朝時期:屈原犁(漢代以來農具改革的又壹次突破,標誌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和灌溉工具(使用水力灌溉)。
第三,水利設施的改善:
1,原始社會:大禹治水傳說
2.春秋戰國時期:韶皮、都江堰、鄭國渠。
3.西漢的草曲和白曲
4、東漢王景對黃河的治理
5.地方特色水利工程:西部坎兒井。
第四,耕作方法的進步
1,商周:大型簡單合作(千對夫妻)
2.春秋時期:個體農業
(1)壹代:工具+技術+私有土地
(2)特點: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
(3)評價:
壹個“正”:(主要體現在古代社會初期)有很高的生產積極性(勉強自給自足,生活相對穩定——反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b“落後”:(主要體現在明清和近代以後)
“生產規模小”+“簡單的性別分工”——難以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近代以後,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c“脆弱”:容易破產(是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在自然災害、戰爭和暴政,特別是統治者的過度剝削和壓迫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自耕農破產)
動詞 (verb的縮寫)壹般評論:
1,功能:
(1)形成了南稻北粟,以種植為主,畜牧為輔的原始農業種植結構。
(2)借鑒牛耕,改進工具,提高技術,使集約農業生產方式越來越完善。
(3)“男耕女織”的管理模式
2.對當前農業現代化的啟示:融合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發展集約經濟,興修水利,走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的道路。
-
土地系統:
壹、井場系統
1.出現:商周時期,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被破壞,井田制出現。
2.性質:是打著國家所有權名義的貴族土地所有權。
3.構成:“公地”(實際為貴族所有)+“私地”(勞動者所有的田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私地”≠私地)
4.解體:
(1)春秋開始:“公地”廢棄,“私地”私有。
諸侯國的賦稅改革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權,加速了井田制的解體。
(2)戰國時期廢除:各國變法(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充分肯定土地私有制。
第二,各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形式:君主私有地、自耕農私有地、地主私有地。
2.土地兼並:
(1)發展:漢代兼並之風愈演愈烈——宋代“不抑兼並”導致激烈——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的繁榮導致普遍。
(2)危害:影響國家稅收,引起社會動蕩。
(3)限制:“均田令”
485年,北魏頒布土地要分給農民,只能用,不能賣(權)。
農民承擔稅收、徭役和兵役(義務)
從隋朝到初唐,基本精神沒有變化。
(4)根源:土地私有制
第三,租佃關系越來越普遍
1.東漢豪強地主的田莊式管理:群居,個人依附性強。
2.租佃關系越來越普遍。
(1)產生於戰國時期。
(2)漢代常見。
(3)宋代成為繼自耕農經濟之後的重要經營形式,地主與佃農通過租賃契約形成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4)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身份的提高,確立了契約地租支付方式——依附關系相對弱化——生產自主性大大提高——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