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

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

從曾國藩教育思想看傳統文化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壹位很有影響的人物,也是壹位頗有爭議的人物。壹方面他率湘軍殘酷地鎮壓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茍延殘喘,他也因而落下了壹個“曾剃頭”的名號;另壹方面他作為壹代鴻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為官治軍可謂卓絕壹世,特別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為後世所傳頌。歷朝官宦貴族之家,往往壹代人便享用殆盡,由於教育不當,其子孫驕奢淫逸,放蕩不羈,最終走向墮落,家勢因而衰敗。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是海內極為少見的長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國藩那套獨特的集傳統文化之精華而不同於傳統,有著開拓品質的家庭教育思想。

壹、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國藩自幼發奮讀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從其求學歷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曾氏獲取傳統文化之精深,接觸面之廣博,這在清代列臣之中,實屬罕見。他是清代的大儒學家,畢生信守儒學,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選認為足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十二位聖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對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推崇備至的。但曾氏並不是壹位儒家思想的純粹守望者,他並非壹成不變地接納儒學,儒學思想在他身上體現出了傳承又發展,融匯又創新的特質。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曾國藩對其子孫後代的教育可謂是“誨人不倦”,從為人、為官到為學全方位地加以教導,這集中體現在他寫的壹封封家書中,家書是他對家人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從中折射出他頗有獨特之處的家庭教育思想。  

(壹)揉合儒、墨兩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歷來就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註重氣節與操守,講究對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強調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逐漸形成了壹個長遠而深厚的道德教育傳統。作為近代有名的儒家碩學,曾國藩也十分註重道德品質的培養,壹向主張德才兼備,甚而他更為註重的還是德這方面,認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葉。”

(二)首倡虛心的治學之道

在教育兒子做學問方面,曾國藩可稱得上是壹位不折不扣的導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自古以來,謙虛是中國讀書人的傳統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說:“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四這是曾氏最想要告訴兒子的治學之道。曾氏雖滿腹經綸,但他非常謙虛,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學時,從無吹噓自誇之辭,總是說到自己的不足。

(三)包含老莊哲學的養生之道

曾國藩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吾於凡事皆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二語,即養生之道亦然”。“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與我們現在常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義語,原本說的是壹種處世辦事的態度,曾氏認為也是養生之道,抱這種態度對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許多煩惱和憂慮,順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長壽,這與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曾氏家教思想的現代意義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裏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曾氏家教思想還以其開放性的品質給當代教育帶來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其壹,曾氏德教思想啟迪當代教育應以培養良好向善的人性為首要目標。

其二,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會文明進程中需要編譯的“源程序”。

  其三,曾氏家教思想啟示當代教育實現其育人功能的“培養基”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 上一篇:清明節是每年固定的壹天嗎?
  • 下一篇:土地菩薩簡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