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的知行觀中有哪些值得汲取的成分?又有哪些局限性?

傳統的知行觀中有哪些值得汲取的成分?又有哪些局限性?

傳統的知行觀中值得汲取的成分和局限性如下:

壹、值得汲取

1、第壹,行先於知,由行致知。壹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大都認為行先於知,主張由行而致知,在壹定程度上肯定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源泉。

2、第二,知之明也,因知進行。許多唯物主義哲學家還辯證地肯定了知對行的指導作用。荀子說,“知明”則“行無過矣”。

3、他認為有兩類人:壹類人知而後行,以知統行,這是“君子”;另壹類人知而不行,知行脫節,這是“小人”。

4、第三,以行驗知,以行證知。孔子提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墨子認為,判斷言論是非真偽的標準有三個,即以前人的間接經驗、群眾的直接經驗、運用於社會政治(經濟)的實際效果作為檢驗認識的標準。

5、第四,知行並進,相資為用。關於知和行的辯證關系,中國哲學史上許多唯物主義哲學家都認識到知行並舉,相互促進。其中,尤以王夫之關於“知行相資以為用、知行並進而有功”的論述最為明確和深刻。

二、局限性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由於受當時的社會條件的限制,難免帶有歷史的局限性。但他們所提出的許多深刻的見解,對於我們仍具有啟發意義;認真總結這些思想,有助於我們對市場及自身投資行為的認識、理解、批判和進步。

三、知行觀的介紹

1、即認識論。隨著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認識問題已引起先秦哲學家的重視,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認識的來源、認識過程和求知方法的問題。

2、在中國哲學中,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表述為知與行的關系。其主要觀點有:行先於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進行。

3、以行驗知,以行證知;知行並進,相資為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由於受當時的社會條件的限制,難免帶有歷史的局限性。

  • 上一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漢字。
  • 下一篇:冬季上凍貼地板磚會不會影響質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