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並非內涵缺失,而是其內涵與當前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脫離,再加上外部文化侵入,使人們對於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降低,單純依靠民間自由發展與教育改革並不能給傳統節日帶來新生,政策性指導才能夠挽救傳統節日的地位。
中國是壹個古老的農業國家,在文化演變過程中形成與時令相關的節日,大多與農事祭祀相關聯,其次則是宗教信仰與神話傳說,最後經過古代朝廷進行政策性指導,這才成為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與農業社會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嵌入到社會結構當中,傳統節日文化內含就是對農業生活方式民眾祈願的具象化。
而當前社會環境中,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轉變,脫離農業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新的生活理念與傳統節日的文化理念割裂,在加之現代教育中西化部分比重較大,更加降低了傳統節日的認同感。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傳統節日提供的假期成為了難得的休閑時光,但是除春節外傳統節日的額外假期僅有壹條,所以大多數人在這壹天選擇在家休息,而不是出去娛樂,娛樂性缺少也是傳統節日不受重視的重要因素,與之對應的西方節日,其娛樂屬性更強,所以頗受年輕人的歡迎。
社會結構轉變、生活節奏加快、娛樂性不強、教育普及力度不夠,這四個因素壓縮了傳統節日的生存空間,空余的土壤才會被西方節日填滿,單獨依靠民間力量,無法讓傳統節日煥發新的生命力,所以政策調控至關重要。
在傳統節日期間,開展全民的娛樂活動,實現寓教於樂,適當延長傳統節日假期,尊重傳統文化中民俗信仰部分的內容,同時對於“洋節”過分營銷的限制,形成新的適應時代的文化內涵,這才能夠拯救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