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節氣會影響氣候嗎,知乎?

傳統節氣會影響氣候嗎,知乎?

目前,農歷術語的準確性是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學的貢獻。在過去的幾千年裏,在中國古代的天文體系中,太陰術語的準確性壹直在提高,但有明顯的不準確,無法消除,而且由於壹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天文學家感到非常惱火和沮喪。我們的節氣其實是根據太陽的運動來定義的。最典型的是春分和秋分,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最容易識別,也最早形成。

這是我們了解太陽運動最重要的時候。當然,這些現象不僅僅是中國的節氣,也是世界各國學習天文歷法時必須掌握的知識。例如,中國農歷非常重視冬季至日。在冬季的至日,太陽移動到遙遠的南方,並開始返回北方。這其實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是壹個重要的時間基準。“冬季至日”是指太陽中午高度從最低點回到北方最高點的時間。我們現在知道,地球實際上是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這意味著它的速度是不均勻的。當然,橢圓軌道非常接近圓。如果沒有非常精確的數學工具,這是很難實現的。

所以按照太陽運行軌道二十四節氣的定義,很難準確把握。中國傳統農歷實際上是用壹種近似的方法分成24等份,即壹年365.2425天。從冬季至日開始,每天都是壹個節氣。當然,這是壹種強制手段。起初,人們並不知道有壹些錯誤。特別令人尷尬的是,盡管至日的冬季時間非常準確。其他節氣的結果其實是有系統誤差的,不符合它最初的定義(即產生這些誤差的天文現象)。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誤差的存在。但是在中國天文學傳統歷史的框架內,比如天是圓的,地是圓的宇宙模型,比如依靠數值計算的數學方法,代數代替幾何,是沒有辦法處理這些錯誤的。

所以,雖然中國傳統天文學家早就知道這些誤差,但不知道如何更精確地計算。直到明末,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徐光啟幾乎完全進入了西方天文學。最重要的人物之壹是德國傳教士唐。他幫助調整了中國天文學史上二十四節氣的定義,將回歸年的平均長度調整為太陽軌道長度的24等份——黃道長度。按照黃道坐標的經度,它是壹個圓,360度被平均分成24份,每15度為壹個節氣。這是我們在科普書上,比如短信或者網站上經常看到的二十四節氣的定義。

  • 上一篇:傳統東方美也能又酷又時尚,妳如何看待新年的新中式穿搭?
  • 下一篇:偏旁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