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語法是規定性的,它基於書面語言,它為語言用戶設置模型,但是現代語言學是描述性的,它的研究是基於真實的,而且主要是口語數據;傳統語法註重詞的形態變化、詞類的劃分和句子成分的劃分等,並且歸納了句子類型,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內容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探索語言的內在規律。
現代語言學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喬姆斯基創立轉換語法。這種語法致力於生成所有自然語言中合乎語法的句子,是壹種有著嚴格數學特征的規則系統。轉換語法在經過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後,很快就形成了如下頗具影響的宣言。
人類的所有語言都遵循同壹個深層普遍模式;“普遍語法”內置於大腦之中,並且在語言發展中逐步浮現,好比小雞長出翅膀壹樣;語言演化瞬間完成,很可能來源於壹次大規模基因突變。從壹開始,生成語法就許諾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關聯。
心理學家在語言處理的時代尋找語言轉換的蹤跡;發展論者試圖把兒童語言解釋為“流動”(influx)的生成語法;工程師努力把生成語法整合到他們開發的自然語言系統中去;神經科學家和基因學家壹直在尋找普遍語法的生物基礎。
研究語言變異的學生在評估所謂普遍規則的“普遍性”。但是,這些壹開始很有希望的進展以及許多其它努力很快就以失敗告終。心理學家找不到支持轉換的證據。兒童語言可以是生成性的,但必須滿足壹些極端的假設(比如兒童從不犯錯,他們只是在說壹種很獨特的語言;雙詞句也是復雜句,只不過因為某種原因被刪了)。
語言學對基於計算機的自然語言處理沒什麽幫助。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工程師FredJelinek的壹句話流傳很廣:“只要壹解雇語言學家,我們的系統就會取得進步。”(Moore,2005)神經科學無法分離出專門處理語言的機制。
所謂“語言基因”被證明是虛幻的存在。世界語言中充滿了普遍模式的反例(Evans&Levinson,2009)。有壹些研究者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但主流語言學卻忽視問題。理論語言學家、心理語言學家。
兒童語言研究者、計算語言學家、對語言感興趣的生物學家、田野語言學家等開始分化,以至到了難以理解對方理論的地步。主流語言學理論開始主動地創造壹些區分(比如能力和運用、核心和邊緣、學習語言和處理語言、語言變化和語言演變)。
目的就是讓這種不同學科視角自我封閉的做法合理化。當然,在物理學和生物學中,不同層次的分析之間以及不同數據之間的整合和互動司空見慣(尤其是粒子物理學家會和宇宙學家合作;演化理論學家會和地理學家合作;胚胎學家會和基因學家合作;不壹而足)。
只有在不同學科之間進行整合和不斷的交流,我們才有可能解開自然之謎。許多主流語言學家說語言學是生物學的部分,或理論語言學和理論物理學是平行的,但事實絕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