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誦經典——讀《弟子規》有感
剛接觸《弟子規》的時候,我以為這只是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就像小時候背的聖紫晶,所以我不這麽認為。聽了壹個關於幸福生活的著名講座,才知道這是壹本如何做人的寶典,但通俗易懂的文字裏卻蘊含著做人的道理,不僅對教育孩子,對我們成年人經營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和諧家庭都有重要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成為聖人的學生。“監管”是什麽意思?是規範,是真理,是壹個人應該做的真理,是壹個人應該做的規範。
“進則孝,出則孝,誠則信,愛群眾,有余力則學”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認真學習,認真感受,就會明白很多道理,明白生活中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言行。
“家長要叫,不要慢,家長要指揮,不要偷懶,家長要教,要聽,家長要負責,要聽話”。以前小孩子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我們現代人有幾個能知道?父親早年在私塾讀了幾年書,教育有嚴有寬。吃飯的時候,長輩不上桌,晚輩絕對不能動筷子。“先老後少”,好吃的長輩先嘗。所以,在我們的人生哲學中,長輩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很貧困。爺爺奶奶生病的時候,媽媽拿出家裏所有的積蓄和每個月的工資給老人治病,父母不得不借錢度日。父母從來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兄弟姐妹孝順他們,但現在我們對父母非常孝順,子女對他們的言行影響是難以忘懷的。
雖然早年讀過三字經和道德經,但不知道是什麽意思。聽了《快樂人生》的講座,我突然意識到,《弟子規》是《十德》的提煉,是孔孟與大乘佛教的交匯點。儒家的“仁”與佛教的“善”密切相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用五戒十善來檢驗自己的言行。但是五戒十善是比較籠統的,不知道為什麽會應用到我的生活中。所以經常犯小惡卻察覺不到。因為工作忙,經常會忽略別人的感受。我的字不是很軟,“淡雅無色,柔和無聲”還沒有做到。如果我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壹致,語氣會不自覺地提高八度。除了前兩項我覺得比較特別,其他每壹項都有很多不足。試想壹下,如果時光倒流200年,當我們面對天真爛漫、彬彬有禮的孩子們時,該有多麽羞愧。
與古人相比,我們的行為已經遠遠落後了。今天能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對這本書心存感激,覺得很幸運。報恩要認真學習弟子規則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則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順尊師的道德品質,溫柔謙和,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禮貌的行為對待壹切人、事、物,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學習弟子規則不僅是壹個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也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於壹個人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這個世界才能成為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