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有南北之分,南獅被稱為“醒獅”,源於佛山,佛山獅的紮制屬於漢族民間工藝中的彩紮。佛山紮作獅頭主要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羽作臉譜,表現純善、溫馴的神態;武獅以張飛作臉譜,反映好鬥、勇猛的性格;少獅是專供兒童玩耍的獅頭面具。 佛山彩紮獅頭有50多個品種,主要分大獅頭、小獅頭(兒童玩具)兩大類。大獅頭分為特級、壹級、二級、三級等,級數以做工精粗而分;而規格均以彩紮獅頭的嘴的寬度表示大獅頭有47、45、41、37cm4種規格。小獅頭有33.5、29.5、26、22、18.5cm 5種規格。佛山獅頭紮作已經不如以往受青睞,從事紮作的人大約有200多人,好多都是半路出家,好像黎家這樣靠家族代代相傳,且掌握全套紮作技藝的師傅已經極為少見。黎偉的獨生女亦都沒興趣繼承衣缽,不過黎偉就信,佛山有深厚的獅藝文化基礎,不少的工廠和個人作坊然在經營這門手藝,應該不會失傳。
佛山彩紮獅頭的制作分紮作、裱貼、彩繪、裝配 4道工序。首先,以竹篾紮作成獅頭造型的框架,然後裱貼以紙、紗、綢等,壹般為6層,使其堅固結實,不易損壞,外表平整,不起皺褶。彩繪是按照臉譜和不同的要求,手工彩繪各式特定的裝飾圖案。最後,裝配以絨球、纓珞、小銅鏡、小金屬片、兔毛、馬尾等。整個彩紮獅頭重量不得超過4kg,便於人們耍舞。 佛山紮作獅頭,富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它基於廣東石雕獅子的造型特點,以神似為基礎,無論從造型和裝飾設計上都采用了誇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創造了壹個威武雄偉、活潑可愛和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
1、竹篾紮廊(造型骨架)
2、撲紙(成型)
3、表面裝配(飾)
4、制成精美而威武的獅頭 舞獅壹般六人組成:舞獅之人,壹人舞獅久,壹人卸尾(被)以表現長身動作形態,壹人頭戴“佛公”面具前頭引導,手拉‘大葵扇招引獅子前進(也有“姚公”、“桃婆”兩人配合引導),同獅子競相紹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情趣。三人敲鑼打鼓走在獅子後面。舞獅子二人動作緊密配合,隨著鼓點鑼聲的快、慢、輕、理便使獅子活靈活現,舞出千姿百態,給人以壹種藝術享受。舞獅完全聽從吸聲指揮,同武術結合在壹起,這是壹種高度概括典型的南方獅子舞表演藝術,與北方的獅子舞完全不同。
造型特色之壹是眼睛比其他款的獅面拉得長些;而趙雲臉以白色為主;此外還有馬超臉和黃忠臉,後面兩種臉譜很少人用。舞獅時還要分文武臉,文臉多在慶祝場面上使用,而武臉則用於鬥獅。
佛山獅頭的圖案紋樣,線條粗獷豪放,剛勁有力,靈活多變,緊湊生動,富有裝飾美的效果。佛山獅頭的色彩,層次分明,色彩明快,節奏感強烈,更巧妙地表現獅頭擬人化臉譜的藝術形象,充分表現獅子的不同風格和性格特征。佛山獅頭註重裝飾效果,不同色彩的臉譜,裝配不同顏色的裝飾物,把獅頭裝飾得活靈活現,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