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祖先。壹般設龕或香爐於廳堂,歲時節日(辭年八節)延續不斷奉祀之。近祖忌日多另加“拜忌”,遠祖久了、多了,便省了“拜忌”和拜節,改為年間“春分”、“秋分”祭祀,俗稱“春秋二祭”。祭祖先也有墓祭的,民間祭祖掃墓,多在新正、清明、冬至舉行。七月半為鬼節,又稱為“盂蘭盆節”,多在野外燒“三十六香”、“紙斛”,祭祀孤魂野鬼。
2、祭天地父母。設香爐於大門頂,每年時節、每年正月初九、每月初壹、十五祭祀。民間有“正月初九天地生(天公生)”之謂,民間舊俗,這壹天人們備辦祭品拜天公(天地父母),並告誡孩子們漱牙水、洗臉水不可倒落地上、溝裏,應倒桶裏,待次日才倒掉,否則被視為對“天公”,對“天地父母”不敬,恐遭天譴。這壹天,民間不宰牲畜,誠感天地好生之德也。
3、祭佛祖,又稱北極玄天真武上帝。民俗多以其“香火”及插其令旗於大門頂,同“天地父母”爐壹起,每年時節、每月初壹、十五祭祀之。佛乃宗教之壹類,僧尼不祀神,但老百姓自古神佛不分,且相延不斷。
4、祭太陽公。民間有“三月十九太陽公生”之謂,是日中午,婦女們把祭品擺在天井或門外日頭下,焚香拜日頭。
5、祭土地公。土地公又稱伯爺、伯爺公,民間有“三月廿九伯爺生”之謂。舊俗多設爐於門後墻腳跟,每年三月廿九及每月初二、十六,定期奉拜,祭物不拘,飯菜牲品果餅等均可。相傳,歷史上伯爺原名叫伯益,是遠古時期帝堯、帝舜、夏禹三代之賢人,是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澤的虞宦。伯益先後教民造耕地、耕種、砌石壘土蓋頂造房子,造福於民。後來,民眾深感其恩,壹致尊奉他為大地之神,到處建廟供伯益神像以奉祀,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壹風俗壹直相沿下來久而久之,人們漸漸把伯益叫成“伯爺”,把“伯益公”呼為“伯爺公”。就因為人們奉伯益為土地之神,故所到創基立業之處,都必先建造“伯爺廟”、“伯爺宮”奉祀之,以祈基業興隆,乃至人們建房造屋,也要先設“伯爺爐”,日日供奉,直至工程完工謝土。而“伯爺宮”壹般都建得簡陋低矮,概為人們紀念遠古時初創建的房屋皆屬簡陋的緣故。祭拜時每焚香五支,焚化紙錠五分,意奉東、西、南、北、中五土伯爺也。凡是老板的,拜畢祭品用以宴請夥計、員工、親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