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是中國漢族劇種之壹,也是湖北省的地方劇種。俗稱“黃兒”,有“楚劇”和“漢調”兩種叫法。它是湖北的主要劇種。
晉劇,漢族地方劇種,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壹,又稱山西梆子。因產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又稱“中戲”,外省稱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陜西、內蒙古、河北部分地區。
豫劇,中國五大劇種之壹,起源於中國河南省,居中國各地區劇種之首。豫劇以唱腔鏗鏘、音準適中、吐字清晰、韻味醇厚、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而著稱。它以其極高的藝術性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歡迎。因其音樂伴奏以棗梆子為節拍,早期命名為河南梆子。豫劇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發展起來的。
粵劇又稱“大戲”或“廣東大戲”,是中國南方的壹大劇種,融合了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益陽、昆山、梆子等劇種,並吸收了珠三角的民間音樂。粵劇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壹,也是漢劇之壹,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齊名。黃梅戲唱腔樸實流暢,擅長活潑抒情,表現力豐富;黃梅戲的表演簡單細致,以真實生動著稱。壹曲《天仙配》讓黃梅戲紅遍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壹,始於西周,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古音較多。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川劇是中國漢族劇種之壹,流行於四川東部和中部、重慶以及貴州和雲南的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創造和傳承的藝術瑰寶。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戲、檀溪戲和燈調組成。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壹種戲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壹。清末,在河北灤縣小曲《對面蓮花落》的基礎上形成,先流行於河北農村,後進入唐山。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下,評劇表演日趨成熟,出現了、、白、采蓮、艾連軍等流派。評劇在華北和東北仍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