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
在各種佤族器物中,最神聖高貴的是木鼓。傳統的木鼓是用香椿和紅樹做的,長約200厘米,直徑約70厘米。在鼓身挖壹條長約150 cm,寬約15 cm的直槽:中間挖空,槽兩邊刻壹個鼓舌,鼓舌四周留有空隙,起到* * *。每個佤族村寨都至少有壹對木鼓,較小的叫“男鼓”,較大的叫“女鼓”,供奉在專門的木鼓房裏,放在兩根橫桿上防潮。
大壹點的村子,有幾個木鼓房,幾十個木鼓。更換新的木鼓大概需要壹兩年的時間。制作新的木鼓時,首先需要從森林中拉回壹根大樹幹,這就是所謂的“拉木鼓”。瘸腿鼓是全村都要參加的盛大活動。始於公歷“格裏爾月”(相當於公歷65438+2月)。這時,莫巴(巫師)舉槍輕敲,召喚村民。舉行祭祀和獵牛活動。制作木鼓大約需要6到10天。
古往今來,佤族都將木鼓作為神靈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開導神靈,驅邪避邪,帶來好運。那時,萬壹發生戰爭和其他緊急情況。用木鼓警告人們;獵人捕捉老虎、豹子等野生動物,也擊鼓以示敬意。在節日或宗教祭祀時,木鼓是壹種鼓舞人心的樂器。當人們用壹根大木棍敲打鼓身時,可以發出四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鏗鏘有力,節奏交錯,形成特定的“鼓語”。20世紀70年代以後,木鼓經過改革成為佤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進入了新時期的文學舞臺。
佤族小肚地
小都督,佤族演奏豎琴。彜語稱為“瓦格洛”、“威利”或“住宅”。廣泛流行於雲南西盟、滄源、孟連、瀾滄等佤族地區。
小肚腩的歷史淵源
小肚笛是佤族古老的豎式管樂器。它由竹子制成,音色圓潤柔和。可以是獨奏,也可以是合奏,也可以是伴奏。早在東漢時期,小都督的前身——豎騅就已經在民間流傳。
隋朝和初唐時期,小肚笛成為貢鐘燕的主要樂器。在盛唐時期,小笛子壹直是當時音樂體系、樂府和宮廷樂舞中的重要樂器。宋代以後,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小杜笛的地位,以至於在中國很難見到這種古老的樂器。目前僅流行於福建南部和臺灣省,是演奏福建南音不可缺少的樂器。
1300多年前,小都督傳到日本。自漢高祖二十年(公元600年)以來,日本多次向中國派遣“駐隋使節”和“駐唐使節”。兩國友好交流日益頻繁,許多中國樂器傳入日本。據傳說,日本人聖德太子特別喜歡小小的單簧管,曾經親自演奏過。他當時使用的中國笛子至今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在奈良戶田寺的正倉院裏,現在還保存著中國唐代傳下來的八支小單簧管。
最早傳入日本的小單簧管被稱為“古單簧管”。它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並不流行於民間,只是在宮廷雅樂中作為“貴族樂器”或權貴的玩物使用,所以也被稱為“瓦戈洛”。直到1871年後,才把“普化小肚腩”介紹給日本民間。
小肚腩的樂器造型
獨笛的外觀與侗笛十分相似,都是用竹子制成,全長約30厘米。制作方法與侗笛相似。管子上端為噴水孔,在噴水孔處沿竹制開壹小口,兩邊各有壹片細竹片(大頭小尾),中間形成長方形噴水孔。噴水孔下部開有斜口,正面靠近噴水孔處開有橢圓形音孔。吹口的內側為弧形,設有笛塞。管體正面有4個壓音孔,可以發出5種聲音。Varglo有不同的規格和音高,常用於bB和bA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