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傣族是什麽時候開始手工造紙的?

傣族是什麽時候開始手工造紙的?

雲南的手工紙歷史悠久,彜族、白族、納西族、傣族、漢族等民族的手工紙歷史悠久,為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傳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2006年5月20日,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歷史最晚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但雲南的手工造紙記載較晚,到了元代才有很多明朝以後的關於雲南造紙的史料記載。清代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了手工造紙,四川、湖廣等地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所以在清代,雲南關於造紙的記載最多,造紙業也最發達。手工紙成為宮廷貢紙,甚至出口到越南等地。在這些明確的記載之前,雲南的造紙業應該是有壹定規模的,並且掌握了高科技。

納西族生活在滇西北的麗江和香格裏拉,後來保留了圖畫和文字,由歷史上的祭司東巴掌握,因而稱為“東巴文字”,用來書寫東巴經文。東巴經在納西語中被稱為“森吉陸機”,意思是“刻在木頭或石頭上的文字”所以東巴經出現的時候,紙還沒有傳入納西地區。據記載,元代前後麗江有造紙工業,但沒有東巴紙的記載。東巴經壹般沒有時間寫抄,最早的記載經文出現在1668年(清康熙七年)。用來寫東巴經的紙叫東巴紙,也叫白紙。

東巴紙有獨特的制作工藝,後來保存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縣三八納西族鄉白蒂村。白蒂(白水臺)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東巴紙是東巴書寫經文最重要的紙張,在滇西北各民族中久負盛名。

東巴紙的原料取自當地特有的植物材料“阿達達”,經鑒定為麗江瑞香。造紙工藝由原料收集、曬幹、浸泡、蒸煮、水洗、漚制、倒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架、紙晾板、木臼等。東巴紙的活動紙簾比較特殊,紙張幹燥過程明顯受倒紙法的影響,有造紙法的痕跡,是中國造紙法與印巴次大陸造紙法兼容的結果。

白蒂的東巴紙又白又厚,不易被蟲蛀,可以保存很久。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有5000多卷。白蒂東巴紙為弘揚東巴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從工藝史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研究手工造紙也是壹個不可多得的例子。

歷史上,女性並不參與造紙過程,主要是因為東巴紙壹般用於神聖用途,女性壹般被認為是不潔的,所以即使女性知道技術,也不允許參與造紙,但女性可以在沒有造紙技術的情況下收集原料、剝皮、做飯生火、準備柴火和洗料等簡單活動。現實中,女性不參與造紙的規定已經不存在了。

納西族的手工紙,是多元文化交匯的產物,融合了中原的壹些造紙方法。東巴卷帙浩繁,至今仍有654.38+10萬卷余紙,存放於世界多個國家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東巴文化的傳承壹度中斷,再加上洋紙的湧入和國有造紙廠的建立,無疑沖擊了成本高、勞動力強、周期長的手工造紙,對東巴紙的需求越來越少。此外,納西族的造紙技藝有著子承父業的傳統,壹直是家庭作坊生產,秘而不宣,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壓迫下隨時可能消亡,急需搶救和保護。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東巴文化研究的復興和深入,納西族學者註意到東巴文化傳承對納西族的重要性以及東巴紙在其中的作用,支持恢復東巴造紙技術。

  • 上一篇:保護美麗河湖,建設美好家園
  • 下一篇:元朝陶瓷圖案有什麽變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