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面和背面裁片,縫肩和側邊。
3.展開領口,量出左前片和右前片標記點A和B之間的長度。
4.用AB減少5-6CM的長度,剪壹根線,比妳需要做的領子寬壹倍(因為制作需要對折,壹般小孩要5.5-6CM)。
5.將線的長邊對折,沿中間水平對折,沿著下圖藍色弧線將線剪成兩個橢圓,如下圖。
6.將線對折,標出中心點,對準後片衣領中心點,落針,分別在A和B兩邊縫。?
7.在縫紉的過程中,妳需要稍微拉壹下線。在A點或B點附近,將螺紋切割的圓弧拉直並與衣領邊緣對齊,停在A點或B點,如下圖所示。
8.縫好線後,沿A點或B點折疊前片的內襯,如下圖所示。
9.固定在壹條直線上,如下圖所示。
10,翻過來,領子邊緣壹定要用手或錐子推出來才好看。?
11.然後做袖口,取與袖口基本長度壹致,寬度可與領口壹致的線,對折縫制。?
12.將縫線向兩側展開,如下圖所示。
13.將線對折,將縫合的地方包在裏面,如下圖。
14.將背心部分折疊,內層朝外,外層線朝外。嘗試縫紉,如下圖所示。?
15.沿著領口直走或者Z字形,固定好翻過來的線。下擺也是這樣做的。按下按鈕就完成了。?
擴展數據
1.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褲襠是馬甲的雛形,是壹種開領的無袖束腰外衣。抄自漢代胯甲,取其“退時小心”之意(見圖)。宋朝的時候叫馬甲。到了清朝,背心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大翻領、雙翻領、琵琶翻領等,男女皆可穿。
2.壹種前胸有壹排13橫扣的“巴圖魯(滿族武士)闞劍”,最早為朝廷官員所用,後為普通官員所用。士兵也用背心作為制服。民國時期,勞動人民經常穿著背心作為外套。在現代生活中,穿背心是很常見的。背心壹般以其材質命名,如皮背心、毛背心等。
3、可以做成單、夾,也可以在夾背心內填充絮料。按絮料分別稱為棉背心、羊絨背心、羽絨背心。
4.衣領、立領、翻領、翻領等。馬甲的長度通常在腰部以下,臀部以上,但也有少數長度小於腰部的緊身馬甲或超過臀部的長馬甲(也稱背心裙)。
5.背心壹般以其材質命名,如皮背心、毛背心等。可以做成單個的,夾層的,也可以在馬甲裏填充絮料。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