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美國這個資金短缺、高利率的國家,人們總想把庫存或仍在生產的產品每年的利息成本降到最低。也就是說,要減少產品從原料到加工,直到出廠到達最終消費者手中的時間,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後來成為實現這壹目標的途徑之壹。企業史權威學者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在論述19世紀後期興起的現代大企業的大規模生產時,強調了所謂“吞吐量”的速度。在他看來,以層級管理者的組織協調為特征的管理革命,是實現這種大規模、高速度生產的重要保證。到了世紀之交,弗利·德裏克·泰勒的科學管理也是以加快生產為目的,但不是在企業組織上做文章,而是研究工人生產所需的動作和時間,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人的體能。毫不奇怪,泰勒的科學管理在美國的影響比在英國大得多。
第三,美國人在資金投入和生產時間上都很小心,但為了提高生產速度,他們可以“浪費”原材料。因為美國最占優勢的生產要素是自然資源,這是英國和其他很多國家比不上美國的。美國木材制造業使用的圓鋸速度很快,但由於鋸片厚,齒距大,導致大量木材變成鋸末,這在英國是不能容忍的。19壹位在70年代初訪問過美國的英國人曾評價說:“美國的木材制造從木材到成品都以浪費為特征。這種浪費可以說是犯罪。”因此,正如亞歷山大·詹姆斯·菲爾德所指出的,西奧多·羅斯福在19年底提出的自然保護理念,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確實是壹個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