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花叢中的壹壺酒,我獨飲。沒有人和我在壹起。舉起我的杯子,我邀請明月,明月帶給我它的影子,讓我們成為三個人。明月不知飲酒,身前影子在後。我不得不和他們打成壹片,享受春天的快樂。我唱的歌是光明而流浪的,我舞的是漂泊前的影子。——李白《獨飲明月》?
2.明月幾時有?向天要酒。天上的闕宮不知是哪壹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在古代是很難完成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蘇軾《水調》?
3.月亮,此時已在海上,天涯* * *上空。帶給分離的心,夜晚長久的體貼!——張九齡《望月思遠方壹個?
4.徜徉秋光,路漫漫其修遠兮,蘭桂香。月明月圓,人在千裏之外,風急帆輕。——張煌言的中秋坐船?
5.白樹棲鴉於中庭,冷露無聲濕桂花。今晚,人們很期待。我想知道誰會在秋思倒下?——王建《十五夜望明月》
6.日落時在城西行船,從長橋上看滿月。漸漸地,我向遠處的煙草叢中走去,突然我倒在了高亭旁的屋檐前。——徐渭《抵達建寧十五夜》
7.昨日風吹,無人會相逢。今晚和往年壹樣明朗。——白居易《八月十五夜亭中望月》
8.十輪霜影轉庭,今夕是寂寞壹隅。素娥也許沒有遺憾,但玉蟾是孤獨而寂寞的。——晏殊《中秋之月》
9.杜南從事貧困,有幾個人寫關於月亮的詩。——蘇軾《中秋賞月與子遊》
10.讓我們舉杯向月亮。拜華興之落,約明月之浮。——文天祥《回董過中秋》
擴展數據:
1,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歷史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到了魏晉時期,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
2.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春節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3.按照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中,是秋天的第二個月,稱為“中秋”,而八月十五在“中秋”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綽號:它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展開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
4.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示團圓”。
5、《帝都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分齒,瓣刻蓮花。.....有妻子回寧的,總有壹天會回到婆家,這叫“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