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無論哪個省,春節前都有做年糕的習俗。臺灣年糕、寧波年糕、蘿蔔糕、發糕和軟糕...都是以大米為原料,但在中國各省有不同的形態和口味,也經過了各種復雜的程序。以臺灣省年糕為例。年前將大米磨碎,裝袋晾幹,然後放入鐵鍋,加糖後不斷用木棍翻炒,直到米糊變成褐色糊狀,再倒入蒸籠。鐵鍋上留下的薄薄的粘層,用鍋鏟刮掉就可以吃了。有紅糖的焦香味,有糯米的綿香味,在小孩子眼裏很好吃。
農村人用大爐子燒柴,慢慢蒸年糕。壹個大籠子壹般要煮三四個小時。
臺灣省的發糕有來年興旺的寓意。據說臺灣省的媳婦做不出來會被公婆罵(沒有在公婆身上開口)。以前沒有泡打粉,米粉不能像面粉壹樣發酵。只有利用艱難的經驗和手工技術,才能在高溫下發酵。做烘焙蛋糕真的不容易。於是,蛋糕還沒烤好,壹家人就緊張地圍著爐子盯著,蒸籠的蓋子也打開了。如果蛋糕上面有壹個開口,他們會高興地說:“胖!發吧!”不開口就會失望的說:“哦,我沒發!””站在壹邊的媳婦臉色會變得蒼白。
年糕有很多種吃法。例如,臺灣省年糕是冷切,酸菜,幹炸,用蛋液或面糊炸...臺灣省年糕用少許油幹炒最難,容易粘在壹起。有壹年,我在美國遇到了我的朋友金榮,我想吃點東西。我翻遍冰箱,找到了從中國城買的臺灣省紅糖年糕。我讓我的兩個兒子幫我煎炸它們,並對金榮說,也許壹會兒會有比薩餅供應。然後我們繼續聊了很久,差點忘了年糕,我兒子居然端出了壹盤盤外觀完好、酥脆的紅糖年糕!金榮很驚訝,說男孩子都有這樣的耐心。就說以後幫他們撮合。事後我還懷疑地問兒子:妳怎麽炒得這麽好?他們說,很簡單。當他們扔壹塊年糕進去,他們就開始玩他們的筆畫。如果他們輸了,他們會翻盤。反過來,炒年糕只要隔壹段時間翻壹翻就成功了。
年糕的制作方法,春天的年糕我已經講過,詳細介紹過了。這幅農村老廚房裏蒸年糕的畫面,相信能喚起很多人的美好回憶。為了找到這種老廚房,我在阿裏山走了很久。看到有煙囪的人,我就敲門,希望能看到保存完好的老廚房,讓他們在新年前借給我拍照。幾經走訪,壹無所獲。去泡溫泉的時候,向壹群婆婆要福利。這才知道有個經常見面的媽媽。雖然她的家鄉無人居住,但她還是保留了壹個舊廚房,所以她借來拍照。為此我還麻煩附近的老太太做了傳統的臺灣省年糕。拍攝前我去找了大蒸籠、道具和剪紙,拍攝前做了清理和整理,最終呈現了這張把老廚房蒸年糕和過年氣氛結合在壹起的畫面。壹張看似簡單的照片,卻像拍電影壹樣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