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關於中國古代首飾的介紹

關於中國古代首飾的介紹

1、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或弁冕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壹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壹個發髻,插上壹支笄,禮後再取下。

2、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制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3、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壹種首飾。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壹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壹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4、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壹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5、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1、把金屬寶石等鑲嵌在器物上作裝飾。2、古代壹種嵌金花的首飾。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6、扁方是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

7、古代簡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壹,昔為宮廷禦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壹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8、華勝古代婦女的壹種花形首飾。為華麗的首飾,華麗的頭飾。

9、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壹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

擴展資料:

首飾的來源:

在古代,有壹個與現代意義上的首飾含義接近的詞,這就是“頭面”。這大概是人們認為首飾如同臉面壹樣,能給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緣故。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記載:汴梁相國寺“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襆頭帽子、特髻冠子、條線之類。”

這裏的“珠翠頭面”按今天的話說,就是用珍珠玉石制成的首飾。宋代都城汴梁有專門經營珠寶、金銀首飾的店鋪,叫“頭面鋪”。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三載:杭州小市裏有壹家“舒家體真頭面鋪”即指首飾店。以後的元、明、清幾代,也稱首飾為“頭面。

到了現代,“頭面”(在傳統戲曲中,頭面是旦行角色頭上化妝飾物的總稱,包括發髻、發辮、珠花、耳環、簪了等壹整套用品)壹詞已被“首飾”取而代之,而“首飾”已成為從頭到腳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各種飾品的總稱。

人類佩戴首飾究竟始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百度百科-首飾

  • 上一篇:八段錦是什麽?八段錦是太極的壹種嗎?
  • 下一篇:關於感恩節的英語對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