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本
如果把國家比作壹個人,那麽文化自信就像是人的精神之鈣。從屍體和皮膚上是追蹤不到的。但是,壹旦缺少了,就會看出它的形和神是萎靡不振的。文化自信是壹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從古至今,歷史見證了無數繁榮文化的崩潰。為什麽只有中國文化能延續五千年?
中國文化,包容是偉大的。到了唐代,儒、釋、道、道融為壹體,漢人積極吸收胡人文化,從而實現了壹代六國來朝、四面八方的文化繁榮。近代蔡元培創辦北大,實行“兼容並蓄,學術自由”的政策,所以有很多大師見證了北大最輝煌的歷史。俗話說“泰山不讓土,故能成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深。”文化自信不是對我專屬的高度過於冷淡,而是我們在自豪的同時,依然能夠辯證地看待外來文化。只有包容壹切,博采眾長,文化的長河才能匯成鮮活的支流,延續下去。
中國文化窮而強。清朝末年,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和列強瘋狂的瓜分掠奪,讓曾經傲立東方的雄獅變成了別人刀下的魚肉。但是即使獅子遍體鱗傷,他也從未放棄生活的希望。另壹方面,同樣被殖民的印度,在外來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信仰、語言和文字,最終被徹底改造。壹種文化是否偉大,不在於它創造了什麽樣的輝煌,而更在於它能承受什麽樣的黑暗。
就是這種中國文化,從古至今活在中國人的心裏,就像陸放翁的長嘯:“中國沒有人嗎?”震驚千古。新時代的到來,也賦予了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意義。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兩極分化的加深,經濟是發展的手段,文化是立足的基礎。只有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融合中堅持自我,才能和而不同,展現大國本色。
可喜的是,當今社會不乏文化自覺。難道妳沒有註意到,那些層出不窮的文化節目,比如《國寶》《信中國》,都充滿了中國文化的自信?更有甚者,以余秀華、趙日初為代表的眾多農民,開始積極投身詩詞繪畫等文化事業,自下而上頗有“洛陽紙貴”的氛圍。就像建樓需要先打好基礎,下層才能作用於上層壹樣,文化自信的建設也是如此。文化自信不是少數知識分子對前沿理論的自信,而是廣大群眾對自身文化環境的認同和熱愛。文化不僅僅是詩詞歌賦,還有黃土藍天。
關於文化自信的議論文
精神之鈣鑄就中華脊梁。文化自信,看似宏大,其實需要我們每個人內心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