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關於浙江紹興上虞歷史的小論文(1200字)左右大神們幫幫忙

關於浙江紹興上虞歷史的小論文(1200字)左右大神們幫幫忙

上虞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浙江建縣最早的縣份之壹,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以歷史悠久、文化興盛、山川秀美、人傑地靈而獨樹壹幟。客觀地審視上虞的自然風貌、物質資源和2000多年歷史進程積澱的文化成果、人文景觀,我們不難發現,豐厚又頗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無疑是上虞最具價值和開發前景的元素。 壹、 上虞的文化地理及人文 上虞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源頭——河姆渡文化的發源區域,也是越文化的核心區域之壹,境內有屬於河姆渡文化第壹層的五星村遺址和相當於河姆渡文化的第三至第二層牛頭山遺址。越文化源自河姆渡文化,經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而趨於繁榮。越文化不僅對長江以南地區、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有重大影響,使長江下遊東南地區成為中華文明的又壹搖籃,而且也是惟壹跨海北上進入朝鮮、日本,南下經臺灣至東南亞、大洋洲走向海洋的文化。古老的文脈,面臨海洋(杭州灣)的地理區位,使得作為越文化核心區域的上虞,在文化地理上至少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地位。 1、上虞是古代部落文化的重要衍生地。“舜避丹朱於百官”、“舜與諸侯會事訖,因相娛(通虞)樂,故日上虞”、“大禹治水駐夏蓋山”等等,都證明上虞不僅是古代舜、禹部落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以舜、禹、古越等為代表的部落文化的重要衍生地。 2、上虞是春秋制造文化的中心之壹。春秋以來,上虞壹帶的釀酒、燒瓷、制茶、冶煉等著稱全國,牛山為當時越國的冶煉鑄造地,金銀山出土的刀、鋤、鐮等鐵制工具,其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特別是商代中期,章鎮等地就用疊壓“龍窯”燒制印紋硬陶和外敷青釉的瓷器,直接造就了漢代小仙壇壹帶越窯青瓷的濫觴,使其成為中國青瓷的發源地。 3、上虞是中國隱逸文化的重要平臺。東晉時以謝安為代表的東晉群賢雅聚東山,和稍前的竹林七賢嵇康隱居廣陵等,有力地推動和助長了中國隱逸文化的興盛。 4、上虞是中國學術文化的壹大苗圃。王充寫《論衡》、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謝靈運開創山水詩、章學誠奠基近代方誌學、杜亞泉創辦《亞泉雜誌》、羅振玉立說甲骨文、馬壹浮樹幟國學等等,使上虞成為中國學術文化不可或缺的壹大苗圃。 作為越文化的核心區域,上虞的民俗基本趨同於長江以南吳越文化區的民俗,但就區域特色而言,又有其個性色彩。上虞民性素稱敦厚,“習勤儉,重耕織;勤誦讀,尊師友;廉恥為尚,氣節相高”為其最主要的民俗特色 上虞雖為河姆渡文化和古越文化的核心區域之壹,但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極大多數居民壹樣,其真正意義上的“土著”少而又少,大多數為外來移民的後裔。自秦至南宋,上虞經歷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外來移民遷入。壹是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曾將壹批中原移民遷至杭州灣南岸紹興、上虞壹帶;二是東晉和南朝期間,隨晉室南渡的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大家族從建康南遷江南,紹興和上虞壹帶成為王、謝兩氏的聚居地;三是南宋建都臨安(杭州),紹興成為陪都,南宋皇室在紹興居住達壹年零八個月,南宋政權統治者、文武官員、軍隊、隨從等大量從北方遷入。此外宋將焦光瓚本率部降金,宋室貶其部率為“墮民”,遷入浙江境內的“墮民”大都集中在紹興、上虞、嵊州壹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虞的人文和文化除了以越文化為底蘊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外來的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南北融合、互相摻入的產物。事實上這恰恰也是上虞人文和文化的活力所在。

  • 上一篇:《論語》中的修養
  • 下一篇:寫壹篇地理小論文(七年級地理作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