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郊遊
又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清明小長假可以帶孩子去植物園、濕地公園或者郊區的小樹林,讓孩子接觸大自然。
2.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家長外出郊遊可以選擇空曠的場地,給孩子準備好風箏,讓他們在春天自由奔跑。
3.插入柳樹
隨著柳條變綠,人們喜歡把柳條折起來戴在頭上,或者在屋前屋後插上柳條枝,寓意防幹擾、辟邪。
4.掃墓
每年清明節,人們都會穿著便衣去山裏或墓地看望死去的親人。他們拔除雜草,清理墓碑,擺放供品,在墳墓前燒香,焚燒紙錢和金錠,或者只是獻上壹束鮮花,輕聲訴說對親人的思念。
5.吃綠色的球
青團,也叫艾團,是壹種用草頭汁做的青餅。綠球呈藍色,油綠,糯軟,香甜細膩,清香爽口。清圓節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流行於江浙壹帶。艾青的汁液與糯米粉混合,再裹上豆沙和芝麻等餡料,做成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餃子。
擴展數據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又稱踏青節、踏青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舉行。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節日,屬於壹個緬懷祖先、弘揚孝道、慎終追遠的傳統文化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起源於古代的春節,春秋節自古有之。古代枝枝歷的確立為節日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有兩個內涵:節氣和節日。清明節氣從時間和氣象物候上為清明節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節是中國古歷二十四節氣之壹,反映了季節的變化。此時正是郊外踏青(春遊)、清明(掃墓祭祀)的好時節,新舊呼吸,氣溫回升,萬物幹凈整潔,大地呈現出春意盎然、寧靜祥和的景象。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相結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統壹。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註重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天人合壹”的理念在清明節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清明節不僅是掃墓祭祖的莊嚴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旅遊觀光、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經過歷史的發展演變,吸收和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將多種民俗融為壹體,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考數據
百度百科_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