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閏年是每三年會出現壹個閏月,以此推算,每十九年合計出現五個閏月。
每隔3年就要加壹個月,這就是農歷的閏月。有閏月的壹年也叫閏年,所以民間又有“三年兩閏,三年兩不閏”的說法。
中國幾千年來所采取的傳統農歷是陰陽合歷,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歷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陰歷朔望月。
壹個朔望月大約是29.5天,農歷壹般以12個朔望月為壹年,***354天或355天,比陽歷回歸年少11天左右。
為了讓農歷年和陽歷年的時間相協調,古人便安排了“十九年七閏”,即每隔兩三年就會在農歷年中安排壹個閏月。這樣就有了閏年和平年之分。
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農歷閏年因為多了個閏月,因此壹年有384天左右,而農歷平年壹般有354天或355天。
擴展資料:
朔望月的產生
朔望月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為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以從朔到下壹次朔或從望到下壹次望的時間間隔為長度,平均為29.53059天。
隨著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日期裏月亮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周期變化。
由於月亮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時時改變著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對著地球的半個球面與被太陽照亮的半個球面有時完全重合,有時不重合,這樣月亮就表現出了陰晴圓缺的變化。
我國的先民們把月亮圓缺的壹個周期稱為壹個“朔望月”,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 壹天稱“朔日”,定為陰歷的每月初壹;把月亮最圓的壹天稱“望日”,為陰歷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從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從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後半月;從朔到望再到朔為陰歷的壹個月。壹個朔望月為29天半,實際上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
鳳凰網——天文學家解釋農歷年為何有平年、閏年之分
百度百科——閏年數
百度百科——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