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結構函數學派在美國興起和發展。當時的美國迅速轉向為和平建設服務的國民經濟軌道,而且當時國家欣欣向榮,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安定。在這種繁榮和諧的社會背景下,結構功能主義應運而生,並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主流社會科學理論。然而好景不長。西方進入20世紀60年代,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導致社會動蕩。比如美國爆發的反越戰運動,民權保護運動,肯尼迪遇刺事件。這時,沖突理論應運而生,並開始活躍於學術界,對結構功能論所倡導的社會平衡、穩定、和諧、融合的“太平盛世”進行批判,切中要害,解釋困擾人們的各種嚴重社會問題。這兩所學校的同時隕落,反映了兩種不同社會背景的轉變。可以說,傳統的功能論和傳統的沖突論各自解釋壹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既給社會提供了某種解釋力,也遇到了社會復雜性的問題。
現代沖突理論結合了功能主義和傳統沖突理論的壹些基本觀點,並在批判和繼承它們的同時基於不和諧是社會固有特征的理論,認為沖突可以通過社會秩序的調整來緩解,並在沖突與緩解的互動中尋求發展,從而保持壹種動態的平衡與和諧。
現代沖突理論強調社會沖突的積極作用,比功能主義更具建設性。它認為沖突不僅導致社會不和諧,而且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它的興趣在於沖突促進變革和防止社會制度僵化的機制。現代沖突理論在承認社會沖突普遍性的同時,將社會和諧作為研究立足點,建設性地認為社會沖突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是社會變革的驅動力。穩定本身是壹個中性詞,可能意味著良性秩序,也可能意味著保守、滯後、不公平、醞釀危機的秩序。表面的穩定可能醞釀著激烈社會動蕩的爆發力,良性持續的政治發展才能為社會政治穩定提供長久的活力。功能主義帶有濃厚的保守色彩。從思想淵源上,它吸收了功能主義,“社會是平衡系統”的社會系統論,甚至社會生物學派、物理學中的牛頓力學定律都在功能主義理論中留下痕跡。
“安全閥”理論是現代沖突理論的重要成果。它認為社會應該是開放、靈活和包容的。通過可控、合法、制度化的機制,釋放各種社會緊張,回應社會訴求,化解社會矛盾。因此,沖突本身就是壹種釋放敵意和維持群體關系的機制,而“安全閥”的概念可以用來描述提供釋放社會不滿途徑的法律沖突機制。不滿的釋放是“潔凈的空氣”,通過允許自由表達來防止敵對傾向的堵塞和積累。此外,“安全閥”機制還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轉移矛盾的焦點,避免矛盾的積累。換句話說,社會緊張情緒不僅可以發泄到原來不滿的對象身上,還可以發泄到替代對象身上,以避免對制度的沖擊和整體的不和諧。有學者研究過早期巴厘人的搞笑劇。當時的社會結構等級森嚴,結構僵化,人們的註意力都放在用來表示等級和身份的器具上。巴厘人的戲劇被用來戲仿等級現象。這種滑稽模仿中自由表達的反諷,在於其社會制度的張力,在笑聲中放松了張力,緩解了這個僵化的等級社會中明顯的敵意,具有延續原有制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