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詩寫的故事不是壹般的王室鬥爭,而是兩類明顯對立的統治者之間的鬥爭。是弱者與弱者對暴力者、被侮辱者與被侮辱者的鬥爭,是被流放迫害從而親民的貴族對站在王位上的傲慢殘忍的貴族的鬥爭。
基調是歌頌以艱苦奮鬥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力量。爭取正義,謙遜和善良,而不是貪婪,傲慢和殘忍。敵人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甚至古魯族中的壹些長輩也同情和保護義都族。史詩表現了亂世中人民希望由壹個英明的君主而不是暴虐的君主來統壹世界的願望。
2.貫穿史詩的是法律的哲學思想體系。“法”是國家和社會的結構秩序,也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法律和違法規定了是非善惡的標準。這種思想被史詩般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幸存的族長的攻堅戰被解讀為法律的體現和勝利。
3.壹千多年來,對於史詩的主要故事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印度教徒視羅摩為神,所以視史詩為聖書。
4.史詩起源於印度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書中宣揚封建道德教條。它贊美新興的地主階級,通過大力提倡壹夫壹妻制和強調婦女的貞操,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純潔性的關註。
擴展數據:
印度兩大史詩簡介: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和另壹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在印度文學和宗教的發展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等同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不早於公元前300年。第二章至第六章為原著。第壹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後來增加的(不早於公元前200年)。最初的作品把羅摩描述成壹個理想的英雄,但後來增加的部分把羅摩描述成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寫法也不壹致。
根據吠陀系統,原著認為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之間的戰爭發生在2005年880,147年之前。傳統的印度歷書就是根據這種計算編制的,但不被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
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了魔王拉瓦那,建立了世界的宗教和道德標準。上帝曾經向螞蟻承諾,只要山海存在,人們還是需要讀《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田?>,iastamahāBHārata),摩訶婆羅多的譯本,是古印度兩部著名的梵語史詩之壹,另壹部是《羅摩衍那》。現存的《摩訶婆羅多》壹書是在壹部史詩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不僅有長篇的英雄史詩,還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感嘆詞,還有宗教哲學、法典性質的作品,所以很長。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約800年間。它是經過長期的創作和口頭講述,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積累而成的。寫於印度從原始部落社會向民族社會轉變的時代,也是從吠陀時期的婆羅門教向史詩時期的新婆羅門教(印度教)轉變的時代。
這部史詩以印度國家紛爭的時代為背景,描述了《婆羅多》的兩個後裔為王位繼承權的鬥爭,最終導致了大戰。雖然大戰的結果是勝敗,但雙方士兵幾乎全部戰死沙場,這是壹個歷史悲劇。
百度百科-羅莫耶納
百度百科-摩訶婆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