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國際化只是橫向的延伸。面對外界對雙十壹或電商天花板的質疑,馬雲壹直以占零售總額10%的商業想象力來應對。這是否意味著雙十壹在國內銷售市場也有垂直發展空間?
這其實有點偷換概念。有媒體算了壹筆賬,20191億的雙十壹成交額,按照全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34億元計算,相當於壹天的31.2%,相當於香港8月份三周的零售總額。
現在2016雙十壹當天,天貓淘寶銷售額達到1207億元,而去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2316億元,平均每天9654.38+00億元。這說明雖然電商銷售總額占零售總額的比重看似只有10%,但實際上雙十壹當天的銷售總額早已超過平均水平,再把比重當回事,難免會“不足”。
其實更深層次的,這些數字背後是電商天花板的困局,只是用雙十壹不斷刷新的數據來掩蓋電商行業失去人口紅利後的“穩定”,甚至是確認中國整體經濟的“新常態”。不會影響電子商務增長的步伐。
可以回顧壹下這兩年電商行業的變化。從宏觀上看,除了雙十壹的有序沖刺記錄,這個領域似乎沒有太多的改革創新。具體來說,網絡名人電商、直播電商或者社交電商還是停留在流量邏輯吸引用戶。各大垂直電商雖然有過短暫的蓬勃發展,但並沒有誕生新的電商巨頭,而是呈現出短暫的萎靡。
反觀現在的電商市場,無非就是五大平臺的“勾心鬥角”。無論他們如何聯合或對抗,似乎都不足以撼動局勢。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為什麽“造節”成為了電商的趨勢,因為互相競爭、展示實力的舞臺似乎只有節日促銷。
換句話說,無論是形式還是形勢,電子商務似乎都在接近他們嘲諷傳統行業“老化”的狀態。這也是馬雲急於提出新零售概念的原因之壹。畢竟雙十壹大戲的商業效應壹直在減弱,電商行業急需壹個新起點來帶動緩慢的增長。
本質上,雙十壹已經演變成了電商行業最後的“興奮劑”。但是,用壹天的狂熱喚醒“衰老”的身體,能刺激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