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燈舞”是山西省靈丘縣的傳統歌舞藝術形式,流行於靈丘縣大尖村。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人們走上街頭,用雲燈跳舞來慶祝和祈求壹個好年。在壹百多年的時間裏,“雲燈舞”經過當地許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在音樂、表演形式、服飾、制燈、繪畫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形成了獨特的燈舞風格,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至於“雲燈舞”的由來,相傳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元宵節晚上,靈丘縣大尖村的喬三、白雲昌、白雲銀等老人在樂器的伴奏下,唱起了《道情》。因為照明的需要,他們點燃了壹盞小方紙燈,然後把它換成壹盞更大的長方形燈來增加亮度,並按照八仙的樣子做了雲。為了吸引觀眾,其他人被要求舉著彩燈,隨著“陶青”的歌聲起舞。壹時燈火閃爍,“彩雲”飄動,故名“雲燈舞”。
青年男女表演了“雲燈舞”。其中,男青年頭上戴著白毛巾,系著額頭,豆藍色的雙排扣夾克,豆綠色的褲子,豆藍色的緞帶,腳上穿著黑色的樂福鞋。年輕女性穿著紅色夾克、湖藍色褲子、紅色平絨圍裙和黑色拖鞋。
表演時,表演者手持雲燈上下左右舞動,變換隊形。燈籠隨著節奏上下顫動,閃爍迷離,如徜徉在白雲中。此外,由於“雲燈舞”有道教音樂伴奏,伴奏的歌詞是從道教戲劇中摘錄的,所以演唱內容與舞動的燈沒有必然聯系,可以隨時變換音樂,而舞蹈者只能緊跟音樂節奏跳舞而不能演唱。因此,觀眾在欣賞“雲燈舞”時,既能欣賞到戲曲,又能耳目壹新。
“雲燈舞”的活動時間壹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後,演出多在夜間。舞蹈伴奏是道劇的片段,唱腔有頭板、二板、散板。主要樂器有板胡、二胡、笛子、漁鼓、鑼、梆子、和四瓦。雲燈流傳於靈丘、廣陵、平順、長子、夏縣等地。《雲燈》的音樂由管弦樂和打擊樂組成。管弦樂包括竹笛、二胡、嗩吶等。,打擊樂包括邊鼓邊鑼,壹首為管弦音樂,壹首為打擊樂,打擊樂為“照明”,其他畫面完全配以管弦音樂。
雲燈最初是泡桐做的,外面貼白紙,裏面裝飾蠟燭。跳舞的時候,燈光流動,光芒四射。1980年,著名雲燈藝人張福來對雲燈進行了改良,采用了白絹貼面,彩繪龍頭、龍身、龍爪和各種花卉圖案,內置電池和燈泡,提高了舞蹈的實用性和觀賞性。音樂也由原來的笛、簫改為鑼、鼓、二胡、嗩吶,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他的兒子張璇在1999年再次改進了花燈舞的表演,由原來的4男4女16燈,改為8男8女32燈,使舞蹈陣容更加強大,既適合節日街頭活動,也適合舞臺表演。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婚姻,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的星座,感情組合,看到另壹半,八字計算,名字速配,人生運勢,復合機會。可以點擊底部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