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人的餐具是什麽?

古人的餐具是什麽?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壹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裏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壹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註“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鬥箸,魚尾匙。”

簋(念“軌”音)、簠(念“府”音)、豆、簞等。簋,形狀很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有的簋還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後,古人就把飯從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裏,就可以開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來盛糧食的,簠大多有蓋。最開始有說圓的叫簋,方的叫簠,後來漸漸不那麽嚴格區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禮儀時,簠簋兩個字還常常連在壹起組成特定的詞語,表示祭器。

有壹個成語叫“簠簋不飾”,“不飾”,就是不整齊。字面上的意思說祭祀的時候過於輕慢,禮數不敬;引申的含義是批評為官者不清正不廉潔。可見,自古以來,貪汙腐敗就被認為是有傷家族臉面的事情。

豆,有點像現在的高腳盤,盤上有柄。後來,豆演變成壹種量器,古代四升為壹豆,就是從它的食具功能來的。

簞(念“單”),多是竹制或葦制的,用於盛飯。從材質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較大戶人家的青銅制的簋簠,簞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論語》中就有這樣壹句話,人們大都耳熟能詳:“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清貧的生活;當然,更該記住的是他樂在其中的心態。

擴展資料:

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由於中國飲食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這壹時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壹是品種齊全。餐具的花色品種上更加豐富多樣,後世所見的各種餐具,絕大多數在這壹時期都已出現,並且各種餐具有了比較固定而專門的用途,且成套餐具還講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細。由於餐具品種增多,定型和功用趨於完備,杯、盤、碗、盞、盅、勺、匙、盂等,不僅種類眾多,大小有別,而且各司其職,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確區分。

三是輕巧精致。受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影響,餐具的體量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開始往適宜、適用方向發展,現在則更進壹步,往輕巧精致的方向發展,更加趨於實用,同時因工藝技術的進步,餐具也制作得更為精致。

百度百科-筷子

  • 上一篇:歷年西安美術學院雕塑類考試內容?雕塑試題?
  • 下一篇:古典吉他和民謠吉他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