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煙氣精煉:通過不完全燃燒從松枝或油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溫度、進風口和出風口,掌握收煙時間,保證煙氣的黑度、細度、含油量和灰分。
2.調配:先將膠水用文火煮沸,然後加入顏料原料和附加原料,充分攪拌,搗碎均勻。據說必須將混合物反復錘打至“十萬杵”,才能使煙草和粘合劑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制成坯體。
3.制作:將坯料按規格卷成無縫墨果,壓入墨模中,形成各種形狀,在墨面上印制精美的裝飾圖案和文字。
4.幹燥:油墨成型後,要進行幹燥。有平鋪、灰化、懸掛三種方法。平幹前期要不斷翻墨,讓幹縮時自然拱起變平的墨體自行恢復。
應嚴格控制油墨幹燥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大風、陽光直射、過度幹燥都會導致油墨中的水分沈澱不均勻,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高,會使墨水發黴,影響墨水質量。
5.描金:墨水幹燥後,墨水表面的圖案要塗上金色,並加上顏色。壹般來說,金色和銀色是主要顏色,因此得名金畫。金色塗層應光亮、整潔、顏色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僅是好看,還有密封的作用,可以保持墨水的濕潤。
擴展數據: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壹般使用天然墨水或半天然墨水作為書寫材料。墨水的發明大約比鋼筆晚。史前彩陶圖案、商周甲骨文、簡牘、帛畫等等到處都留下了原始墨跡的痕跡。據文獻記載,古代墨刑(畫臉)、墨繩(木匠用)、墨龜(占蔔)也用墨。
中國考古發掘發現了公元前14世紀的骨頭和石器上的墨水,戰國時期的墨塊也從湖北省雲夢縣出土。《莊子》中有壹句“舔筆墨”,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毛筆和墨水了。《蜀古書法匯編》載:西周時“興義始制墨,字以黑土、煤煙、土為器。”
古代寫字時,先將竹子塗上顏色,再碳化取汁,書就叫石墨。秦漢時期用松煙和桐煤制墨。已知最早的煙墨發現於湖北雲夢秦陵和山西江陵鳳凰漢墓。那時候的墨是小圓塊的,不是模壓成錠的。到了漢代,人工墨水終於開始出現。
這種墨汁原料取自松煙,先用手工揉搓再成型,墨質紮實。據東漢應劭《漢》記載,“尚書令、仆射、丞、郎,每月給壹大墨,給壹小墨。”白緯玲位於陜西省千陽縣,靠近鐘南山山。山的右側有許多松樹,它因用來制作墨水的煙草而非常有名。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的賈思勰寫了《齊姚敏書》,這是中國最早的調墨方法。唐代著名制墨家晁、廷宣,制出了“筋多而理膩,油光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盤古是壹位水墨大師,蘇東坡、黃等畫家都非常推崇他。
明代有邵格之、、方等。發展了自己的學校。歙縣、休寧造墨,造出的精品在300多年前依然色彩斑斕。到了清代,制墨主要發展為“精制墨”(鑒賞用墨)和“家常墨”(多為收藏或饋贈親友用墨),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百度百科-古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