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穿內褲,名字叫犢鼻裈(kūn)。
犢鼻,就是牛的鼻子。牛鼻子如果不算鼻孔,形狀就是曲邊三角形。類似現代的三角內褲。通常是農夫、仆役或軍人為了勞動、行動時方便才穿的。
褲子穿在裏面,所以壹般褲子的質料都會比上衣差。但是有錢人富貴之家卻是用絲織品制作的褲子。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是奢靡之服。
《漢書·敘傳》提到穿“綺襦紈絝”的貴戚子弟。這個綺,是有花紋的絲織物,紈則是織造細致的生絹,都是很貴重的。
後來,人們用“紈絝”專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公子。杜甫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就是把紈袴與儒生對比,包含著對不學習不向刪的紈絝子弟的諷刺。
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說,在古代只有窮人才穿內褲。內褲就像壹個窮的標簽,能不穿就不穿的。
擴展資料:
由於褲都被穿在裏面,所以質料比上衣差,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制作的,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是奢靡之服。
《漢書?敘傳》提到穿“綺襦紈絝”的貴戚子弟。綺是有花紋的絲織物,紈是織造細致的生絹,都是很貴重的。後來,人們用“紈絝”專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公子。杜甫有詩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用紈袴與儒生對比,包含著紈袴者不學習、不向善之意。
魏晉南北朝是褲子的盛行時期,因受異域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時期士庶百姓都以著褲為時尚。當時的褲子形制比較寬松,尤其是兩只褲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俗稱“大口褲”。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則較為合體,名為“褶”。
褶和長褲穿在壹起叫做“袴褶”。當時男女都穿袴褶,如《西河記》載“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由於褲管過於肥大松散,行動不便,人們就用絲帶將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縛,這樣就比較便捷了,這種縛帶的褲子叫做“縛袴”。現在,我們在看民族舞蹈或皮影戲時還能看到縛袴的造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