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傳統並隆重的節日,論起它的起源,說法有很多種,但大多都無從考證,而把農歷新年第壹天稱作春節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在古代,春節有多種稱呼,多與“元”(初始的意思)相關,如“元日”,“元旦”,“元正”等等,意謂“壹年之始”。
那麽,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麽過春節的呢?和現代又有什麽區別呢?
首先,我們現代春節的很多習俗都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比如除塵布新,除夕守歲,吃年夜飯,貼春聯,粘窗花,燃放爆竹,發壓歲錢等等,那又有哪些是不同的呢?
壹. 祭祖
祭祀祖先,雖然現在的春節根據各地習俗的不同,也是會以不同的方式去緬懷先人,上墳祭祖,但是古人比我們更加崇尚和重視這項傳統。善良的百姓都會把祝願寄托於鬼神和祖先,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可是春節最主要的活動,在除夕來臨之前要“請家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會祭祀天神,土地神,甚至叩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排在所有事情之前。
二. 拜年
現今社會的拜年方式五花八門,而在古時,會通過送“賀卡”的方式拜訪親朋,不必進府門。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帖”,各家門上粘壹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訪者投名刺(名帖)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壹樣。
三. 走街串巷的賣貨郎
現今我們采購年貨可以在超市或者網上壹站式購物,而古時臨近新年,就會有賣貨郎挑著貨物走街串巷的吆喝買賣,擔子裏的東西應有盡有,日用品,蔬菜,衣物,小玩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