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我從電視劇《神仙眷侶》中看到董永出賣肉體埋葬父親的感人事跡,故名“孝”。
進入初中,師米學陳情表,王翔趴在冰上求鯉魚,嶽飛是親人,都很感人。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孝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但我從來沒有真正理解它,直到我父親為我解釋了這個詞的含義。
天空藍如洗,只有太陽懸在空中,向大地播撒著熱和光。連蟬都熱得不能嚎叫,茂盛的樹下也沒人乘涼。每個人都躲在自己的房間裏,不敢邁出壹步。
父親從不做飯,但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裏,他每天都去廚房,和鍋碗瓢盆打交道,黑米粥,排骨湯,清蒸魚,這些都讓我垂涎。他只給我留了壹小部分,剩下的放在保溫管裏帶走了。我知道,是給爺爺的。爺爺不是他爸爸親愛的爸爸,而是他的繼父。爺爺生病不省人事的時候,咕噥著父親的本名,所以除了吃飯時間,他都守在病床前。
每次去醫院探病,父親都在病床前忙碌,用蘸水的棉簽塗抹爺爺的嘴唇保持濕潤,清理尿液,整理爺爺的衣服,每次都是。我不禁欽佩我的父親。日子壹天天過去,爺爺在父親的照顧下漸漸好了起來。出院那天,父親扶著爺爺進屋的時候,我看到爺爺眼角的水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每每想到這裏,我都會好奇地問父親:“妳為什麽堅持壹個人照顧爺爺?”父親只是笑笑,淡淡地說:“他需要我。年少無知,害了他老人家。現在我要盡我的責任來報答我的恩情!””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問道,“現在晚了嗎?”他望著遠方,依然是平淡的語氣,說:“晚了,但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更應該孝順。“只要妳明白了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就悔之晚矣。
我太年輕了,不能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長大後我漸漸明白,親戚給了我們太多,我們還是看不完,報紙也看不完。“但愛有幾多寸草,報得三春暉”就是這個道理。我要傳遞我的孝心,報答父母的恩情。
孝順是需要傳承的。我端起壹杯茶,走到父親面前,輕聲說:“妳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