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是純粹的刺兵,制作極其簡單,殺敵效果極大。所以從漢代開始,矛制就被廢棄、衰落,但今天仍被重用,這是由於它的形制。
從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代冷兵器的叠代過程中,戈逐漸被淘汰,戟逐漸變成禮儀用具,失去了作為兵器的意義。只有矛被人們使用了幾千年。矛與葛、紀的兵器相比,設計簡潔,是壹種純功能性的刺兵器,非常符合戰場上效率第壹的法則,因為任何壹個多余的動作或花哨的裝飾都可能讓妳當場斃命。
為了節約資源而不是長矛
關於槍的出現,是誰發明的,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結論,但有壹點是肯定的:槍的出現比矛要晚得多,矛和槍同時使用了很長時間,但沒過多久槍就後來居上,成為主流武器之壹。
關於槍矛並存的最早記載,大致應該是在三國時期。陳壽《三國誌·張飛傳》記載:照水飛斷橋,望矛曰:我是張翼德,可來* * *送死!《舒威》中也有記載:關西壯士,學矛,不精挑細選,不成射手。
但根據後人的描述,與張飛同屬於五虎將軍的馬超、趙雲擅長槍械,馬超出身關西軍隊,造成了壹些混亂。那麽,馬超和趙雲用的是矛還是槍呢?也許古人也不知道這壹點。正因如此,現代學者如日本石川定春所著的《武器編年史》中,已有表述,矛與槍是同壹種武器,只是名稱不同,形式上的區別是在諸葛亮發明槍之後。
那矛和槍真的是同壹種武器嗎?這件事和諸葛亮有什麽關系?我們知道三國時期蜀國生活在壹隅,人口和資源遠非北方曹魏可比。所以諸葛亮要去北方探險,就要對自己的資源精打細算,為此發明了諸葛亮的弩和木流。
同時,鐵礦石也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但由於三國時期軍閥混戰,冶鐵業遭到嚴重破壞。鐵是如此稀缺,以至於有這樣的情況,棺材被切割以獲得釘子,木制刑具被用來代替鐵制刑具。
蜀漢境內雖有定澤(今四川鹽源縣南)、太登(今冕寧縣東)、北水(今會理縣東北)等鐵礦資源,但現為攀枝花鐵礦。但由於開采技術落後,對於軍事需求來說還是杯水車薪,所以如何更高效的利用鐵資源來制造武器是蜀國的重中之重,相信丞相諸葛也壹直在關註。
說到這,就正好引出冷兵器槍的出現。槍的種類很多,有短刃槍、錐槍、短錐槍、搶槍等等。但總的來說,會發現槍比矛更簡潔。同樣,鍛造壹把槍所需的鐵遠遠少於長矛,但制成的武器殺傷力卻相差不大。所以槍的第壹次出現,很可能是為了節省戰略資源而發明的。
有意思的是,槍是形聲字,旁邊是木字,木字指的是木制機械,右邊的倉庫指的是糧倉。合起來就是“保衛糧倉的木制機械”,也就是糧倉巡邏隊的執法裝備。在古書《倉頡篇》中記載,槍是壹種鋒利的劍。東漢時,通俗文學中也有“砍柴傷盜槍”的說法。
根據這兩段可以推斷,在東漢時期,大家熟悉的槍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當時槍這個詞指的是鋒利的木制武器,或者更通俗壹點說,是非常簡單的武器。這符合簡化矛,命名為槍以節省鐵。
當然,槍的設計也有壹些獨特之處。與扁矛相比,槍的中心棱柱更突出,刺時更容易造成洞狀傷口,而不是容易愈合的扁形傷口。這個原理和控制刀是三角形的原理很像。所以綜上所述,與其說是發明了槍,不如說是在長期的鬥爭和消耗戰爭中,矛被進壹步改良並命名為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