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四民制度貫穿始終。所謂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四種公民,即士、農、工、商,除此以外,還存在許多“賤民”,他們比四民階層更低,歸為“賤籍”階層。四民是古代中國政府對於平民職業的基本劃分,同時它亦是國家百姓的總稱,可以說,四民就是國家的基石。不過職業的種類極多,為何中國古代社會階層專門將平民們劃分為士農工商呢?
古代所謂四民,經指做官的、從農的、百工、經商的。“四民”壹詞最早出現在《管子》,其文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裏說:“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
中國古代,統治階級把人民分為四等,分別為“士農工商”,封建社會中,商人的地位壹直是處於最末端的。
士:指的就是讀書人,士大夫。讀書人是有機會當官,成為統治階級的,因此,士被排在了第壹位。
農: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平民大多是農民,而統治階級的財富大都來自於農民的賦稅,所以統治者會鼓勵平民務農,農民的地位自然會更高。
工:指的是百工,也就是幹技術活的。這些人不直接參與糧食生產,但很多地方卻離不開他們。比如制作衣物,陶瓷等等。
商:指的就是商人了。在古代士大夫眼裏,商人就是投機者,並不能給社會帶來實際價值,因此地位低下。
四者地位的排位究其原因,應該有三個:
壹、經濟原因
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即便到現在也是如此。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能夠自給自足,商人卻不能產生更多的社會價值,被人認為是投機取巧的人,不被人待見。
二、政治原因
封建社會是中央集權制,擁有極大財富的只能是統治階級,而商人卻利用特有的手段,聚集到更多的財富,與統治階級同樣享受,自然不被統治階級認可。同時,商業發達就會有更多的人去從事商品經濟活動,會大大減少從事生產的勞動力,使田地荒蕪,因而會被統治階級打壓。
三、文化原因
中華民族壹直是壹個講究血緣與宗法制度的民族,有著嚴苛的倫理文化秩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要求“均平”的倫理文化,而商業經濟必然會導致兩極分化,時刻威脅著小農社會均平、寧靜、停滯的生活倫理。只有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才能保持平靜,這與統治階級的要求和社會要求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