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猴的來歷或傳說是什麽?取其意如何?我特意查了資料。
壹種解釋:三只猴子呈蹲姿,看起來很天真:第壹只用手捂住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捂住眼睛。專家介紹,摘自孔子的壹句話:“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在《論語》中,顏元問孔子:所謂“克己復禮”應該如何解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不看的不看,不聽的不聽,不說的不說。
第二種解釋:三猿圖誕生於日本學派。畫中有三只猴子,壹只捂著耳朵,壹只捂著嘴,壹只蒙著眼睛,表示不會聽,不會說,不會看。這幅畫的主題來自守庚申的習俗。我國道教認為人體內有三種神靈,稱為三屍蟲。《經典三屍》:三屍蟲“危害人民甚大,常告庚申之間天帝,以記人之罪”。為了防止三屍害人,庚申這壹天晚上不躺下就守著庚申是古代的習俗。養庚申的習俗傳到了日本,人們以三只死蟲的數目——三只,以及庚申申申的屬猴,來畫三只猿的形象。畫中猴子捂住耳朵,捂住嘴巴,捂住眼睛,應該是針對在天帝面前詆毀的三屍蟲。
第三種解釋:日本有三只猴子。猴子在日語中的發音是“SARU”,和文言文動詞否定形式的後綴“紮如”很像。就像中國有“少說話好”、“禍從口出”、“看不煩”等說法壹樣,日本人也有“不聽不看不說”等勸人少惹事的說法。“不聽”、“不看”、“不說”的詞尾都讀作“紮如”,聽起來像說“SARU”的猴子。所以用陽光代表“三無”形象的三猴雕像在日本非常有名。
第四種解釋:三不猴——不說,不聽,不看。古人雲,“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這種漢族人所采取的經典修身方式,也是少數民族所向往和推崇的。孔子教導後人說,“不言不聽惡,不見惡”。
從這四種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四只猴子的石雕隱含著壹種“三無”或“四無”的儒家思想。
《論語·顏淵》中說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為己,為人?”顏淵道:“目的何在?”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道:“我雖不敏感,請與我說話。”這是什麽意思?我從表面上理解,就是說孔子的弟子顏元問及仁,孔子回答,隱忍自尊為仁。這種克己,就是把自己的行為約束在“禮”的範圍內。如果有壹天每個人都克己自重,這個世界就會被仁所統治。仁的入口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不符合行為準則的人,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這些項目很難實現。這壹章恭敬忠厚,相對來說比較好學。妳所學的是仁。人們在古玩店經常會看到壹盞“三不猴”燈,來源於《論語》中“不要說,不要聽,不要看”的意思。現在漢口堤角公園的石雕裏有壹只猴子,它的含義也來源於《論語》。四只猴子呈半蹲姿勢,壹臉天真:壹只手捂著耳朵,壹只手捂著嘴,壹只手捂著眼睛,還有壹只安穩地坐著,形象地表現了“四不”之道——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看,不動,說明人要謹慎善良,修身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