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這種樂器起源於羌族。清代以前,簫多指排簫,漢代陶俑和嘉峪關魏晉墓誌中可見吹笛的形象。但單管笛在當時常被稱為“笛”。現在,東曉通常由九根紫竹制成,總長約80厘米。氣孔在頂部,管體有6個孔,前5個是1,近端有2-4個音孔。
東曉音色柔和輕盈,甜美優雅,適合獨奏或合奏。音域為d1-e3,常用於與古琴合奏或在傳統絲竹樂隊中,也用於獨奏。兩支笛子刻有龍鳳來配合,稱為“龍鳳笛”。獨奏曲目包括《鷓鴣》、《梳妝臺上的》、《劉》等;鋼琴及長笛合奏曲目包括《梅花》、《平沙雁》等。
經典曲目包括:
平湖秋月:
這是壹首廣東音樂,曲調優美,富有詩意。這首音樂描繪了美麗動人的自然風光。
梅花三巷:
音樂既表現了梅花高貴安詳的靜,又表現了梅花在風中搖曳不畏嚴寒的動。
我是:
這首歌是後人根據柳宗元《唐人漁父》中“只剩簌簌槳聲,山河綠中”的詩句所作。“伊乃”是船夫拉纖的號角聲。在音樂中,伊乃的聲音以不同的形式相繼出現,巧妙地表達了壹種靜與動的意境,贊美了大自然的美景,反映了作者自戀的心情。
關山月:
顧木蘭的詩中有壹句:“萬裏去榮基,飛過千山萬水,新月過金析,寒光鐵打”,反映了征招者對遠離榮源、新疆的不滿。
晚安導語:
改編自二胡獨奏。音樂* * *分為三個部分。第壹段旋律流暢,如歌般豐富。第二段旋律明快激昂;第三段旋律飽滿,有聲有色。
泛洶湧的波濤:
作者郭勉,王楚。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這首歌常用作瀟湘水雲的前奏,表達了“誌在五湖行舟”(《魔秘譜》)的意境。元兵南侵,遷居湖南衡山,經常在瀟湘交匯處巡遊。每當九嶷山被遠處的雲水籠罩,看到雲水奔湧的景色,都會引起他對外敵入侵和時代變遷的傷感,於是寫下瀟湘水雲寄情。這首歌是郭的代表作《瀟湘水雲》的前奏曲。音樂壹開始,優雅的泛音就讓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壹句的旋律從第二段的中音區開始,貫穿整首歌。小曲的主題反復重復,圍繞著基幹音的變化而展開,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苦悶心情,也揭示了他對山川不足、時代飄忽的感慨。
平沙雁:
這種音樂最早見於明代,曲調悠揚流暢,有大雁出沒的聲音。描述大雁落地前在空中盤旋的場景。
碧潤柳泉:
樂曲以清脆的聲音,表現了深山峽谷中流水歡快的景象,使人想起唐代詩人王維在《山居秋夜》中描寫的意境:“雨後空山,黃昏立秋。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聲喚洗衣女歸,荷葉在漁舟前收,春去春來,王孫自留何妨。”田園詩般的田園風光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