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沒有帶柄的銅鏡,因為照鏡子的人地位比較高,有專門的人幫他(她)扶著鏡子。唐宋以後,由於鏡子開始被平民使用,需要人們自己拿著,於是逐漸出現了帶柄的銅鏡。
早期的銅鏡,因為成本高和制造限制,只有皇宮裏的貴族才能使用。直到唐宋時期,銅鏡才開始普及。
銅鏡有4000年的歷史。不同歷史時期的銅鏡都具有那個時期的特征,包括文飾、銅質、形制、銹色、厚薄、鑄造等特征。
為了保證銅鏡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鑄造銅鏡時,鏡面的大小和弧度是嚴格成比例的。較小的銅鏡可以看到相對平緩的曲率。20厘米以上的銅鏡基本是平面,看不出明顯的曲率波動。
擴展數據:
古代銅鏡的發展;
戰國以前發現了30多面銅鏡。
隨著青銅時代的發展,冶煉和鑄造工業變得越來越發達。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和商代貴族墓葬中發現早期銅鏡。在當時,只有少數王室和高級貴族才能擁有,窮人無法享用。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非常發達,但出土的銅鏡數量很少。相比較而言,早期銅鏡的鑄造技藝較差,裝飾圖案簡單樸素,遠沒有那個時期的青銅禮器那麽豐富、神秘、繁多。
銅鏡的大量生產和應用是在戰國時期,尤其是在楚國。戰國銅鏡較薄,背面中央有小橋形或三弦鈕,鈕上穿有繩結,便於抓握。戰國以後,銅鏡可以隨身攜帶,經常鑲嵌在鏡框和看臺的陳列室裏。
到了漢代,銅鏡業變得特別發達,制作精美,紋飾豐富,暢銷國外,在日本、朝鮮、俄羅斯的匈奴墓葬中都有發現。
當青銅時代結束,各種青銅禮器逐漸消失,銅鏡伴隨著社會的演變,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暴,進入了壹千多年的繁榮時期。
宋元以後,銅鏡制造業衰落,雖有精品,但多以實用裝飾為主。直到明朝中期,經過玻璃鏡的推廣,銅鏡終於在清朝被完全取代。
人民網-早期銅鏡:銅花以為鏡明如水,照在美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