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名家如何做讀書筆記?

名家如何做讀書筆記?

第壹類是做個人“書”。根據大研君智實用閱讀指南,閱讀時采用個性化的標記方式——用不同的顏色標簽代表不同的重要內容,在便利貼上寫關鍵詞作為索引等。

或者把閱讀理解直接寫在書頁的空白處,哪怕書很臟,也要記錄下來,捕捉腦海中壹閃而過的想法,以後可能會延伸到壹篇文章的論點或案例。這樣看完就可以做壹本個人的書了。

這種方法適合沒時間整理讀書筆記的朋友。他們壹邊閱讀,壹邊思考,壹邊記錄,很有“傳遞感”,讓閱讀體驗相對完整。但是由於書的空白區域的大小,我寫不了長篇,需要翻看書才能找到,出門攜帶不方便。

第二類,傳統的記筆記方式,手寫記錄。小時候,我們都被老師要求寫讀書筆記。那時候我們已經厭倦了和它打交道,就只是抄下來,從來不重復,甚至不看第二遍。

在《如何有效地閱讀壹本書》中,河野宣治介紹了“洋蔥火鍋”的筆記法,采用“三遍閱讀法”提取書的精華,然後以傳統筆記的方式抄下書中的幾個原句或壹段摘要,並附上讀後感。

如果讀書筆記的書很多,還可以編索引頁,方便查閱。這種積累方式看得見摸得著,以後也容易復習,美中不足的是要花很多時間。

不難發現,自從電子產品出現後,手寫越來越少,忘字、亂塗亂畫、書寫緩慢等現象屢見不鮮。手寫筆記需要耐心和毅力,積累的收獲還是很大的。

此外,《聰明人檢查筆記本》中的“康奈爾筆記”、“空傘架筆記”等手寫內容相對簡潔。從書中提取元素,以邏輯圖的形式做筆記,用來喚醒閱讀的記憶,對壹些內容留下印象。

第三類,在線筆記保存閱讀信息,雲平臺為寫作保駕護航。所有手寫筆記都可以轉換成電子版。大家用的比較多的是印象筆記,說筆記等等。

網絡筆記的好處是,除了讀書筆記,還可以隨機保存網絡瀏覽的素材,甚至可以存儲整篇文章。《實用閱讀指南》中的思維導圖法特別適用於雲平臺存儲。

曾經看到壹個專欄作家的雲平臺筆記分類。根據寫作方向,可以分別建立人物、事件、新聞、歷史、人文等分類。其中,可以將人物分為生活、婚姻、報道、事跡、作品等,從而將閱讀內容豐富成壹棵根深蒂固的個性化“資源樹”,日積月累,可以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第四類,便利貼,貼在妳需要的地方。趙舟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中指出,知識本身沒有價值,只有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拆之為己用”,才能真正學會。拆解方法分為三步: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描述自己的相關經歷和我的應用(目標和行動)。

這種記筆記的方法,不要用“舊知識”去附加“新知識”,就是妳以為自己已經理解了,讀得透徹了,實際上還停留在舊的思想層面。書拆了之後,書就可以丟棄了,我拆的“經驗”可以在工作生活中反復實踐,可以獲得更多的經驗。

正如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的,讀書不妨“得意忘形”,踢下橋去。克服“我受不了,我記不住”的問題,把書當醫生,把對我有價值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能力。

以上簡單分析了讀書筆記的分類。壹開始,我對自己的讀書筆記要求很高。稍有中斷就很難恢復,很容易“半途而廢”。現在反思,讀書筆記可以根據作者狀態按需使用,並沒有打開所有問題大門的“萬能鑰匙”。

作者:Rue,十年博主,微信官方賬號:平原書(ID:pingbaishu)。

  • 上一篇:臺灣有許多特色小吃,妳知道的都有哪些呢?
  • 下一篇:哥特小說的內容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