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起源於如下:
1、此拳法是由福建省永春縣嚴詠春所創。
2、拳由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朱紅梅)所創,後傳於嚴詠春。
3、永春拳原名為永春掌,是河南嵩山少林弟子塵庵主所創,後將掌法傳於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張五人稱攤手五,壹只攤手獨步武林,後來落難於廣東,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瓊花會館是粵劇行業組織,張五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
4、詠春拳原名永春拳,源於福建泉州少林寺永春殿,屬於南派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善禪師。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軍火燒南少林,至善逃避到佛山,曾壹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夥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
永春拳原本是南方小拳種,發展緩慢傳播不廣,能發揚光大離不開壹代宗師葉問,葉問把永春拳帶到香港,開設武館開枝散葉,先後培養出梁相、葉步青、招允、李小龍、駱耀、徐尚田、梁挺、黃淳梁、盧文錦、何金銘等壹班出色之弟子。
知名主持人梁宏達說:對於詠春拳這門武藝,葉問幾乎是以壹己之力帶動了它的發展。現在,全世界大概有200多萬人練詠春拳,這也是葉問的功勞。他推廣詠春拳,堅守武林人士的人文情懷,不肯輕易地在氣節面前低下自己高貴的頭。
優勢特點
詠春拳是壹種十分科學、實戰性強的拳術,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註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詠春拳用“寸勁”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註重中線、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
中線理論的中線是指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壹線,在進攻時,詠春拳要求拳手沿著自身中線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之間的最短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也很難卸力,而且受力也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