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侵犯消費者的選擇權,競爭者越多,消費者的選擇範圍越大,而壟斷縮小了消費者的選擇範圍。此外,壟斷對經濟也有潛在的危害,即壟斷的結果導致效率低下,壟斷打擊競爭。沒有競爭,壟斷者就會在沒有創新和發明的情況下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從而影響經濟發展和消費者利益。因為壟斷打擊競爭對手,侵犯消費者的選擇權,阻礙經濟發展,世界各國政府都把壟斷作為打擊的目標。
第二,壟斷是壹種社會生活現象,是對某種資源的高度占有,所有者可以從其占有中獲得高額回報。像鄧麗君這樣的歌手或多或少都有壟斷權,不應該被禁止。壟斷不壹定不好,有些壟斷是允許的。比如,眾所周知,專利權是壹種壟斷權。因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會有交換,壟斷往往是與規模相關的優秀產品,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
第三,主流經濟學壹直假設存在壹個虛幻的、完全競爭的市場,並以此作為分析問題的參照系。隨著競爭的發展和推進,壹些企業會逐漸變強,要麽通過兼並,要麽通過自身實力消滅競爭對手。因此,根據傳統經濟學,競爭自然會導致壹個或幾個企業的壟斷。除非政府介入這個過程,否則消費者必然會受到壟斷者的剝削。然而,這個推論是基於壹個虛幻的假設。現實社會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有完全競爭的狀態,所有的競爭都是不完全的。正因為競爭不完全,才會有競爭。如果市場是完全的,處於均衡狀態,就不會有競爭,每個企業都能獲得相同的資源配置。所以,現實中,經濟學劃分的完全競爭市場是不存在的。同樣,在壹個自由進入的市場中,也不存在完全的壟斷。實際上,市場並不是完全競爭的。在這樣的市場中,政府只需要保證市場完全自由進入,不需要幹預競爭導致的壟斷,因為總會有新的市場進入者給市場增添活力。
第四,對於壟斷的是非之辯,不能壹刀切,直接得出壟斷是好是壞的結論。縱觀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政府並非壹直對壟斷持否定態度。以美國為例,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沒有巨型企業,但由於商品經濟不是很發達,這些企業對人民和國家的經濟生活影響不大。相反,這些大企業產生的規模效應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就業率,豐富了市場商品等等,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這是政府願意看到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經濟逐漸發達,經濟與人民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這些巨型企業對國民經濟、人民生活乃至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些企業的財富可謂極其豐厚,其中壹些企業會利用其在相關市場的壟斷地位和權力影響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生活。這個時候,當這些壟斷企業甚至寡頭企業的利益與民眾甚至政府的利益發生沖突時,當矛盾激化到壹定程度時,政府就會動用國家權力幹預市場。美國歷史上壹個非常有趣的案例是美國訴美國鋁業公司案。美國鋁業利用美國處於戰爭狀態的特殊情況,迫使美國政府接受它不願意接受的條件。本案是壟斷公司利用其壟斷地位強制交易的典型案例,其強制的對象是美國政府。所以有人曾說,反壟斷是國家政治和政策的需要。通過美國政府對壟斷態度的變化可以看出,壟斷對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並不意味著壟斷從壹開始就是有害的。